《棋经十三篇》指出:“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诸葛亮有言:善败者不亡。什么叫善败?就是懂得如何对待失败。善败并非屡战屡败,而是重在“小败之后连兵结阵,透彻敌情,再造胜势”,强调勇于正视挫折失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做到败而不耻,败而不殆,败而不伤,败而益勇。
“善败”者勇于正视失败。试想,哪个将军不想当常胜将军,哪支军队不想成为常胜之师?但纵观古今中外,每战必胜的指挥员凤毛麟角。失败乃成功之母。胜与败,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败因是胜局的催化剂,今日的失败或许已蕴藏明日获胜的基因。面对失败,务必要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能过分妄自菲薄,更不能抱着悲观消沉的态度,不思进取,从而陷入失败的死循环当中。
“善败”者敢于凤凰涅槃。顺境时多勤谨、求胜果、守胜局;逆境时争小败、肯隐忍、蓄能量。如果败局已定,那就要做一个“善败”者,以“愈挫愈勇,越败越强”的心态,忍辱负重,迷惑对手,暂避锋芒;在韬光养晦中舔舐伤口,反思失败,潜心寻觅制胜之道,勇于打破常规束缚,进而稳中谋胜,险中求胜,做到败而不乱。越王勾践在国灭为奴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痛定思痛寻求败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终而成功复国。
“善败”者长于聚优谋势。《百战奇略·败战》中指出“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正如善弈者谋势,“善败”者长于吃一堑长一智,及时调整作战部署,抓住有利战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来谋求胜势。汉太祖刘邦在楚汉争霸前期屡屡败北。刘邦潜心思过,注重联合各地反楚势力积蓄力量,最终使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未来作战中,我们必须要具备谋胜的心态,必胜的信念,夺胜的实力。但在平时演训中,各级指挥员先要学会“善败”,通过难局、危局、险局、败局的千锤百炼,提升经受挫折的抗压力,学会坦然正视失败,学会在逆境中浴火重生,学会借败局之势谋胜战之局,是故“善败者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