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血脉传承。从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到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章,从方志敏遗作《可爱的中国》手稿到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的小提琴……红色文物无声地记录着红色岁月,记录着无数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奋斗和牺牲。走近一件件红色文物,我们仿佛触动着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们的呼吸,从中汲取爱党兴党、奋发奋进的精神力量。
“旷世宣言惊风雨”。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因沉浸在真理中、专注于推敲译句的精准,竟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这段佳话早已打动无数人。而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广饶刘集村,一位名叫刘世厚的农民用生命守护《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同样让人深受感动。
1926年春,共产党员刘雨辉将一本《共产党宣言》送给刘集村委支部书记刘良才,后刘良才调任潍县,便把书转交给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1932年,革命形势日趋严峻,刘考文担心自己可能被捕,便把这本书托付给老实厚道的农民刘世厚,并叮嘱:“这书务必保存好,它比我们的生命都重要。”刘世厚接过书后,秘密地将它藏于屋子山墙的雀眼里。敌人多次搜寻,宝书始终安然无恙。1945年1月,日军放火屠村,已经逃出村的刘世厚又悄悄潜回村里,从废墟中把书“救”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刘世厚把书捐了出来。经过核实,这本《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出版的,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真理之光,穿透星夜,照亮征程。通过《共产党宣言》,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真理中明确方向、汲取力量,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只是写在党的旗帜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行动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份入党誓词,字里行间映照着用鲜血染红的如磐初心。
“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份誓词24个字中有6个错别字,年代久远、陈旧模糊,但目睹者无不深深震撼于书写者贺页朵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这是一份井冈山斗争时期保存下来的入党宣誓书,在当时斗争极为严酷的形势下,无论是书写还是保存,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这份入党誓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贺页朵前行的道路。对此,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在《一个农民的入党宣誓书》的文章中,这样饱含深情地赞扬道:“贺同志在写这张布质的入党宣誓书时,不是照着底稿写的,而是记述了这几句话。他虽然写了一些别字,但这些别字并不减少它陈列在革命博物馆的意义,相反,使人感到它忠实可爱可贵。”
是啊,牢记入党誓词,践行入党誓词,正是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树立起为了革命胜利勇于牺牲自我的可爱可贵的形象。回望峥嵘岁月,“为有牺牲多壮志”,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舍生忘死、血染山河,开创出“一唱雄鸡天下白”的光明前景。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当不负先辈、不负历史,以忠诚书写初心,用奋斗传承使命,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革命文物有影也有声,有形更有魂。当我们走近它,依稀能感受到它的温度,触摸到它的律动。在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里,湘江之战中红军用过的物件被陈列于此,其中一台斑驳的军绿色发电箱格外引人注目。馆长尹汤怀讲述了一段“红色电波、使命必达”的往事。战争年代,无线电台是部队之间最好的联系工具。毛泽东曾说,有了电台就相当于“打着灯笼走夜路”。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时,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手摇发电机,发报机要由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提供动力。为确保发电机、发报机的安全和顺畅,一个128人组成的加强连负责搬运和守护。为此,在漫漫长征路上,许多红军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发电机、发报机,换来长征的胜利……
此刻,在我耳旁又回响起“嘀嗒、嘀嗒”的发报声,急促而富有节奏,如战鼓催征。这无形的电波,是红军战士用鲜血守护的,是无数个“李白”用生命保障的;这无形的电波,见证过陕北大地的沟沟壑壑,见证过三大战役的硝烟战火。“嘀嗒”声中有忠诚,“嘀嗒”声中有韬略,“嘀嗒”声中有胸襟,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坚定执着,印刻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