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每一个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浙江省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拥有的是一段与众不同的集体记忆——

海岛渔村的接力守护


■董安豪 徐铭怿

天上飘着细雨,远山裹着云雾。84岁的王成恕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向大屿山半山腰缓缓前行。路的终点,是村民自筹资金建起的革命烈士墓:门口两块黑色黄岗岩,分别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陵园中心则是一块高约3米的赭红色石碑,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其后是烈士的墓碑和墓穴。

“50多年了,我每年都来。这里埋葬的是当年解放宁海时牺牲的4名烈士……”王成恕告诉笔者,村民视这4名烈士为亲人,清明来这里祭扫已成为大家的习俗。

84岁村民尤昌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1949年,解放宁海的解放军先头部队一艘侦察船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搁浅在附近滩涂上,被盘踞在淘畚峙山的土匪武装发现了,双方发生激战。我当时才十来岁,就在这边山上眼睁睁看着。一开始是炮弹声、射击声,后来就直接用石头砸、用步枪刺,战斗非常激烈……”经过激战,土匪逃窜,峡山村附近的渔民摇船过去,将3名牺牲烈士的遗体运回并掩埋。1968年,民兵连长尤东升和尤明苗牵头,将烈士的遗体和在解放舟山群岛时牺牲的、埋在茅山头的解放军战士石清友一起合葬在现在的大屿山。

“我记得当年整理遗骨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枚刻着‘孙范章’名字的私章,还有两枚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纪念章。”王成恕说,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即使时光荏苒,也不应该被忘记。每年清明节,他都带着当地的中小学师生前往大屿山,祭扫烈士墓。

1997年,看到石碑已破旧,峡山村民决定筹资重建。镇里的少先队员每人每星期节约1元钱,半年时间积攒了9000多元,加上镇里的企业捐款和镇政府拨款,崭新的烈士墓和纪念碑得以建成。2017年,宁海县民政部门又拨款修葺了烈士墓。

强蛟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周彦婷,曾是当年参与捐款的少先队员。一晃20多年过去了,她也习惯了带上一茬一茬的孩子们,清明时节来到大屿山,看望英烈,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的红色故事。

“半个多世纪,整个村子参与英烈守护,很让人感动。村民们守护的不仅是烈士的墓茔,更是烈士的精神。”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宁芳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