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百战奇略》难战篇原文为: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司马法·定爵第三》):“见危难,毋忘其众。”
难战篇认为,作为将帅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能与部众同甘共苦。如遇危险境地,将帅不可抛弃部众以保全自己,不可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应当保护部队与敌周旋,与士卒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全军将士又怎会在危难中不舍生忘死呢?诚如古代兵法所说:“面临危难的将帅,不能只顾自己而忘却全军将士的安危。”
战 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乘曹操率军远征汉中张鲁之机,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合肥仅有张辽、李典等率兵七千余人驻守。张辽选八百勇士出城迎击孙权,孙权军队被冲乱。后孙权发现张辽兵力不多,才调兵将张辽部重重包围。张辽奋力突围后,听到被困部众呼救,立即回身再入敌阵,将受困兵士全部救出。自此张辽部军心稳定,诸将心悦诚服。孙权十多天无法攻克合肥,最终不得不退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负责指挥迎敌。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进犯南苑。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击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带伤率部与日军激战。从拂晓战至中午,佟麟阁头部再受重伤,终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年仅45岁。
计谋分析
爱兵如子,日常立威。本篇以难战为题,旨在揭示将帅修养与部队建设的关系这一治军问题,强调为将帅者要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不可“舍众而自全,临难而苟免”。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对部属做到宽厚仁爱,关系军队的建设质量和战斗力。同时,指挥员想要做到在战场上一呼百应,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须注重在日常中树立威信,赢得兵心,才能在关键时刻确保全军勠力同心,服从指挥。若指挥员只严他人而不律己,平时对部下颐指气使,战时怯战畏战,则无威信可言。即使作战时身处一线,也只会落到“孤军奋战,怒而不威”的局面,失去对部队的控制。佟麟阁治军时,一改旧军人恶习,不打人,不骂人,为人和蔼,爱护部下。士兵冒着烈日守城,他在各队前摆放一桶水以止渴。城内商人感激他们,向部队赠送西瓜,佟麟阁坚决不受,且对老百姓恭敬有礼。时人在《北平时报》称赞佟麟阁:“佟副军长善治军,第二十九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于老百姓秋毫不犯”。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战争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实践活动,因此主将和部属之间能否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对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主将宽厚仁爱,在将士中有威信,是部队同心抗敌的前提,而能否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使其在作战中舍生忘死,还在于主将能否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为士兵作出表率。所谓上行下效,危难之时,主将对士兵不抛弃不放弃,士兵同样也会拼死保护主将,在同仇敌忾情形下,能够爆发出压倒强敌的力量。张辽所部能以区区数千人对抗孙权十万大军,就是因为主帅敢于舍身救护部众,从而将部队的士气激发出来,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战斗力。
需注意的是,战争是硬实力的比拼,官兵只有素质过硬,才有强大的战斗力,而这需要日常严格的教育、训练和培养,需要严明的军纪保证。如果指挥员平时治军不严,疏于管教,仅在战时“毋忘其众”,即便一时能发挥作用,也不是持久之计。
英勇果敢,高效指挥。战争以追求“势”的变化为最高境界,而战争的“势”不仅是作战双方物质力量的比拼,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战争之“势”,便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而这也对指挥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将帅勇则军心齐,将帅懦则军心散。当然,我们在要求指挥员勇的同时,也要明白难战毕竟不是一种攻城拔寨、斩将杀敌的计谋,更多强调指挥员个人魅力的发挥。难战所提倡的英勇也绝不是以匹夫之勇乱打乱冲,而是须以合理的指挥和谋划为前提。孙权军十余倍于张辽,却以失败告终,是因为张辽乘孙权军队尚未形成合围之势,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使孙权军士气骤降,再衰三竭,以致攻城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