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俄军工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石 文

俄罗斯武器生产车间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21年至2027年,俄罗斯每年将投入85.6亿卢布(1卢布约合0.09元人民币)用于发展国防工业综合体。报道称,此举意味着在历经两年转型、基本实现军工领域结构重塑后,俄罗斯将按计划“深耕”国防工业综合体建设。

探索改革之路

俄罗斯军工袭承苏联时代装备“遗产”,规模巨大、体系完备,涉及武器弹药、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新面貌”改革后,俄罗斯登记注册的国有军工企业高达1340家,涵盖八大军工行业,分布于65个联邦主体行政区内。其中,国防部直属军工企业达166家。上述企业近70%集中在乌拉尔地区和伏尔加河下游等地,提供了200余万个就业岗位,聚集了国内约3%的就业人口。

报道称,上千家军工企业虽然具备数量优势,但也存在逐渐与时代脱节的问题。产品谱系单一、生产销售流程类似等同质化现象,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滋生腐败;另一方面让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比如,在四大坦克企业中,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厂和圣彼得堡坦克厂连续多年处于“停车”状态。

2017年年底,俄国防部、科技部和原子能公司等机构共同商讨组建国防工业综合体相关事宜,各部门相继对下属军工企业“合并同类项”。2019年2月,时任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国防工业国家发展计划》,明确提出2027年前,政府将拨款750亿卢布发展国防工业综合体,提高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按照计划,俄罗斯成立国家控股公司,采取股份制管理模式,将相关企业整合为大型联合企业,并设置相应科研组织、设计局和生产企业,分别负责理论研究、样品设计和定型产品批量生产。改革重组后,俄罗斯共登记各类国防工业综合体61个,下辖771个大型企业,实现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聚能增效。根据计划,2027年前,上述企业最终将合并为40个大型科研生产联盟。

稳步推进改革

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自2019年以来,俄政府已投入3.34万亿卢布用于国防工业综合体建设和企业重组,并陆续出台减免税收、财政专项补贴和长期提供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报道称,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实行“国家控股”市场化管理模式,既避免了“寡头”垄断行为,又摆脱了“设备闲置、公司空转”的现象,有助于提升军工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这种按行业品类集约化建设的做法,能够让各军工企业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原有100个弹药生产企业整合为分布于伏尔加河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两处军工企业,成为俄军弹药生产的“航母企业”;200余家舰船制造企业根据各自优势,形成圣彼得堡船舶制造中心等联合企业;火炮、轻武器、航空工业等也成立相应生产联盟。

为对武器出口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专门成立国防出口公司,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军火出口市场。近两年,俄武器出口额均保持在500亿美元左右。可以说,武器出口为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俄罗斯军工集约化改革有助于军民合作,推动了部分民用企业技术创新。比如,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水处理设备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准”;施瓦别公司生产的放射性设备和一次性医疗服装占俄此类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乌拉尔光学机械制造厂生产的光学设备已出口数十个国家。俄分管军工领域的副总理鲍里索夫表示,改革重组后,民用产品占军工企业产品总量的比重由此前的21%上升至近25%,雄厚的军工基础带动军民两用技术产品数质量全面提升。

除整合军工企业外,俄国防部还高度重视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俄军计划未来7年通过政策和其他激励措施将进修、培训人员数量由2.7万增加至43.2万。2021年,俄军还将扩充多支科技连。

面临发展压力

俄媒称,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俄制裁,俄罗斯军工企业也面临发展压力。资金不足将成为制约俄军工改革的重要因素。自2017年首次大幅削减以来,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连续3年保持在3%以内,其中,仅有约20%的资金投向军工领域。有媒体估计,这一金额仅能维持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基本运转。

据报道,俄大部分军工企业还面临人才老龄化等问题。据俄媒统计,俄国防工业综合体从事军工科研生产的人员大部分在55岁以上,而且人才外流问题突出。另外,目前俄国防工业综合体70%的设备均产自上个世纪,智能化程度不高。

俄罗斯军工改革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引发关于“俄罗斯威胁论”的讨论。有外媒称,俄罗斯将主要科研队伍和工业制造能力“蕴藏”在军工部门,使俄经贸领域具有浓重的军事化色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