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淬炼信念的雄壮活剧,也是中共党史的重要节点和鲜活图谱,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诗情如潮逐浪高,挥动如椽大笔写下诸多瑰丽诗篇。这些诗词雄视古今、境界宏阔,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并充满自信地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当斯诺写下这一预言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领导和指挥红军长征的统帅毛泽东,于波澜壮阔的长征途中以中国古典诗词形式,谱写关于长征和长征精神的不朽史诗。在戎马倥偬、纵横驰骋的征战途中,毛泽东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浓郁情怀、深挚笔触,写下多首状摹长征的诗词,被史家誉为“来自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的绝唱”。在这些“马背上哼成”的雄健奔放的诗词中,有写于长征伊始纾解诗人郁闷心情而又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自我慰勉的《清平乐·会昌》;有写于1934年12月红军转战湘贵群山间的《十六字令》,其中“快马加鞭未下鞍”“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等语句豪放洒脱,展现了红军英姿勃发、骁勇善战的坚毅形象;有写于1935年2月红军攻占娄山关的《忆秦娥·娄山关》,全词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展现了一位卓越军事家、战略家的恢宏气魄和博大胸怀。
长征是对工农红军钢铁意志的磨砺,也是对红军领袖坚韧品质的锤炼。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驱两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出现了巨大转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的毛泽东接连写了4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七律·长征》笔力雄健,荡气回肠地书写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咏赞工农红军的英勇顽强。《念奴娇·昆仑》雄浑奔放,描绘和评说莽莽昆仑的伟貌雄姿、中国历史的功过是非,成为彰显以反对帝国主义为时代主旋律的奇崛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回首长征的艰辛历程,展望激奋人心的革命形势,抒发了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与信念。《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铿锵有力地刻画了长征英雄“彭大将军”勇毅英武的战神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在此,毛泽东写下著名诗篇《沁园春·雪》。上阕放眼北国河山,无边无垠;下阕酷评历史人物,思接千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诗人对红军英雄的殷殷期许和由衷赞誉。正是这些时代风流人物将洗雪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将创建一个屹立世界东方的崭新中国。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毛泽东在艰苦行军与指挥作战的间隙所创作的诗词,则是镶嵌在这条红飘带上的璀璨珍珠,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长廊里的绚丽瑰宝。这些诗词和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一位外国友人曾说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红军长征,这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生命诗篇,在毛泽东笔下得到最及时的抒写和最传神的再现。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长征诗词浓缩了多少曲折和悲壮、多少豪迈与荣光,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万里征程中无惧无畏的史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重重绝境中血战到底的誓言。今天重温这些诗词,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认知中国共产党威武雄壮的伟大历程,体悟长征精神的磅礴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