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春,江苏射阳人,1930年5月出生,1946年8月参加革命,1947年9月入党。曾任解放军第97医院副院长,1984年离职休养。参加过解放盐城等战斗,1952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1946年,我16岁,刚好初中毕业。那时,我的堂哥在解放区的一个镇里当政府职员,看我身体瘦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干不了农活,就说服我父母,并在县里帮我开了介绍信,把我送到新四军二师六旅卫校学习。
卫校有学员百余人,编为排和班,1个排3个班,1个班配备2名班长,1个负责行政管理,1个专门负责学习。战斗年月,校园生活并不稳定,我们一边随部队转战,一边抢救伤病员。好在那时年轻,精力旺盛,我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
学习期间,我经常看到排长、班长们聚在一起开会,有些神神秘秘的。我就纳闷:“他们在干吗?”战友告诉我:“他们在开党小组会。”
一天,排长找到我,问我:“小李,你文化底子不错,学习努力,为人老实,也不说怪话,是个好小伙,想不想入党?”
我一愣,问道:“入党?咱这不是新四军的队伍吗?新四军是党领导的军队,当了新四军不就是党员了吗?”
听了我的话,排长笑着说:“新四军是党的队伍不假,但不是每名新四军战士都能成为党员。要想入党,必须是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听了排长的话,我既失落又欣慰。失落的是,原来我还不是共产党员;欣慰的是,基于我的表现,我有可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想啊,我当然想入党!”我没有一丝犹豫。
“那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入党考察对象了。你要对照身边的党员努力提高自己!”排长郑重对我说。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巩固队伍、壮大组织,每名支部委员都有发展党员的责任。平日观察学员言谈举止,考察学员的思想品质、阶级立场,如果觉得哪个学员条件不错,就逐步接近、个别谈心,进一步了解考察,直到摸清情况。
从排长找我谈话那天起,我几乎天天想着入党的事。每天最早起来读书,帮助教员课前准备,督促学员完成功课,帮助后进生辅导功课。不久,我被任命为负责学习的班长。
1947年9月的一天,排长带我来到学校队部,当着几位领导的面,宣布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当时,我心里那个高兴、自豪啊,我终于成了党的一分子了!
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我们还要支援前线。一次战斗中,我们接收了一位腹膜破裂的重症伤员,肠子都露出来了,我用老乡的脸盆扣在伤员的腹部,捆扎后紧急后送。后来,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被作为示范案例列入教学当中。
夏天战场环境恶劣,恶臭扑鼻、蝇蛆肆虐,但我毫不在意,脏活、累活、险活抢着干。为抢救伤员,有时跪在地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站起时连腿都伸不直,有时连着几天不眠不休。
1948年6月,因表现优秀,组织决定我提前转正,对我的评价是:“立场鲜明、意志坚定、模范带头、遵章守纪,不欺负老百姓,是个优秀分子。”这几句话,我刻骨铭心。
后来,我担任支部青年委员,也担负起了发展党员的任务。那时,我和积极分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排长跟我说的那句话。
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回国后,我被分配到部队医院工作,换过不少岗位,经我介绍入党的同志也记不清有多少了。每次和他们谈心,我都会重复那句话。
虽然我只是一个后勤卫生兵,但我从来不把自己看低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在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就一定能做出好成绩。党员,就应该是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本报记者 王少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