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人战篇原文为:凡战,所谓人者,推人士而破妖祥也。行军之际,或枭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法(《孙子兵法·九地篇》)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人战是指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破除影响军心士气的迷信邪说。出兵征战时,遇到恶鸟群集于主帅旗杆上,杯中酒水变成血红色,或是发生旗杆突然折断等现象时,唯有主将及时作出正确决断,才能稳定军心士气。若是以正义攻讨叛逆,以正直征伐邪曲,以贤能进击愚顽,就应当坚信必胜无疑。诚如古代兵法所说:“要禁绝迷信,消除疑惑,部队才能至死不会逃跑。”
战 例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舒国公辅公祏举兵反唐,赵郡王李孝恭奉命讨伐。出发前,李孝恭宴请将士,杯中酒突然变成血红色,众人大惊。李孝恭却坦然自若,说这是辅公祏要被杀头的征兆,大家逐渐平静下来。两军对阵后,李孝恭令唐军坚守壁垒,同时暗派奇兵切断敌军粮道。后又巧设埋伏,大败辅军。
1946年10月29日,有“千里驹”之称的国民党军第25师在师长李正谊率领下轻敌冒进,被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主力包围在新开岭黄家堡子一带。交手后,我军才发现敌兵力比预想的多了一个团,且敌195师、2师和22师三路援军正从北、西、南三面赶来。部分纵队首长建议我军尽早撤退,首长之间意见无法统一。主战的副司令韩先楚提出:敌伤亡比我方更重,且敌弹药所剩不多,只要我一鼓作气攻克战场制高点——老爷岭,必将牢牢掌握主动权。最后,纵队首长决定拼死拿下老爷岭。经过激战,第4纵队一举攻克老爷岭主峰,全歼国民党军第25师。
计谋分析
以身作则,日常树威。与上篇天战相对应,人战旨在阐述战争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将帅意志对保持部队稳定的重要意义,对军事指挥员提出了极高要求。现代战争中,原文中所列举的种种迷信现象虽已过时,但军队面临重大挫折、连续失利或严重分歧时,仍会存在军心不稳、士气低落,甚至恐战等心理。此时需要指挥员迅速控制局面,稳定军心士气,去除因各种不利因素滋生的消极恐惧心理,重塑信心。然而要做到全军统一行动和统一意志绝非易事,战场指挥员必须在日常生活训练中注重以上率下、身先士卒,统人心、树威信,确保关键时刻发挥战场统帅作用。同时,依靠严明的军纪约束官兵,培养将士上下一心、闻令而动的意识,以保证对部队的指挥控制。第4纵队在决心拼死一战后,所有纵队领导身先士卒,深入到师、团一线指挥作战,极大激发了官兵士气,对全歼国民党军第25师起到重要作用。
正确指挥,合理施谋。指挥员在以身作则、树立威信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指挥艺术,研究战场制胜谋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优秀的指挥员在作战中往往善用计谋,关键时坚决果断,通过合理施策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当双方指挥员都是“老手”时,只用一计一谋,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李孝恭平叛成功,关键在于他能从实际出发,在作战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应敌之策。当辅公祏主动来攻之时,李孝恭“坚壁不与斗”,以逸待劳,保存自己消耗敌人。随后李孝恭“使奇兵断其粮道”,陷辅军于饥饿困疲之境地,为反攻歼敌创造有利条件。交战后,李孝恭巧妙采取诱敌就范之计,“使赢兵扣贼垒挑之”,诱使辅公祏盲目深入,陷于唐军精锐骑兵主力包围中,最终大败。
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人战所强调的“以顺讨逆,以直伐曲”,实际是讲战争的性质问题。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标准。人战是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待战争,不可避免地存在其阶级局限性,但它明确提出战争存在“顺”与“逆”、“直”与“曲”,即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有师出有名,赢得军心民心,官兵在对敌作战中才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人战的目的在于通过将帅的主观调动,激发己方作战人员的斗志和锐气,从而达到人心齐整、士气高涨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讲,战争的正义性是实现这些目的重要保证。作为唐军主帅的李孝恭在遇到异象后能迅速稳定军心,也是因为他作为平叛主将师出有名,顺应民心,所以能得到全军将士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