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兵城雷锋缘


■练红宁

说南京是雷锋城,不管你信不信,我信。

36年前,来到南京才知道,南京人的口碑没的说,更不用说在南京街头碰到的解放军战士了。现在到外地旅游,讲起南京来,总能听到对南京人的点赞与羡慕,南京人的包容与热情就是雷锋叔叔那范儿。

雷锋没来过南京,南京却有着深厚的雷锋缘,无疑是雷锋文化把南京带进了雷锋城的行列。

车站、机场是南京的窗口门户,那亮眼的雷锋标识、雷锋服务站和热情的工作人员,让旅客心里暖暖的。其实,在南京不少社区、商场、超市、学校、医院,都有不同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有一次,我在外地乘火车时,无意间听到两位盲人旅客闲侃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的故事。原来,他们每一次到南京,158雷锋服务站都像亲人一样热情地接站送站。几年前,曾是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骨干的退役女兵张祖艳调回老家后,又走上了当地高铁站的“顺心”雷锋服务台,像这样的“雷锋天使”还有好多位。

在南京,雷锋的人缘和文化缘也没的说。远在南郊的高淳区,多名八旬老兵一直默默奉献着,他们曾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多年,不图名利低调做人。当年参与雷锋日记和遗物整理,后曾担任副团长的张典煌、副政委的夏孝栋,都是雷锋成长的见证者。已八十高龄的夏孝栋依然笔耕不辍,坚持写文章传播雷锋精神。无独有偶,在溧水区还有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身在另一个工兵团的他,在1960年参加沈阳军区一次会议时与雷锋同住一室。当时,赵明才是优秀干部代表,雷锋是先进战士代表,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后在通信和交流中相互鼓励。雷锋因公殉职后,组织上安排赵明才参加葬礼,他在雷锋墓前立誓,一辈子像雷锋那样做人,学习宣传实践雷锋精神。赵明才说到做到,精武报国,助人为乐,从人武部政委岗位上退休后又成了新时代“活雷锋”,在全国各地宣讲4000多场、听众200多万人,如今86岁依然活跃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讲台上。

除了雷锋的战友,驻宁部队官兵——一个个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不正是新时代的“活雷锋”么?兵城南京的雷锋情缘,恐怕离不开子弟兵的一份功劳,他们学雷锋做雷锋声名远播,更有“大咖”助力。雷锋班班长来了,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来了,“当代雷锋”郭明义来了……每年3月5日前后,南京军民总会办出一场场“雷锋文化盛宴”,社区一吆喝,军民学雷锋便民服务摊点就摆出来了,让城市多了一道风景。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常年走进敬老院、学校、困难群众家庭精准帮扶,助医帮教从不间断:陆军工程大学与丹湖村、“临汾旅”与太平村等都结成对子,军校学员接力多年的“爱心向黔进”“春晖行动”让几千公里外的大山里的孩子上学有了保障。那里的孩子说起南京的解放军叔叔,无不佩服至极,有的学生代表寒暑假受邀来南京看古城,大开眼界,回去后学习更加用功。由原空军气象学院学员发起的“雷锋常驻夫子庙”活动,已经坚持了29年,修电器、理发、量血压、健康咨询、法律服务、拍照片等义务服务竞相登场,吸引了来来往往的游客,连老外都称奇不已——有一位在昆山工作的塞尔维亚女孩,当场提出也要学雷锋到西部支教呢。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传播雷锋文化也变到线上进行,但国庆长假前,夫子庙的广场活动悄然补上了。

发生在驻宁部队官兵身上的雷锋故事越讲越多:2019年3月,陆军工程大学教练勤务营战士李大贺,跳入冰冷的水中救起骑电动车冲进河里的母子俩后悄然离开;同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退休护师王苏莉,在拉萨飞往合肥的航班上用吸氧管两吸浓痰,救下气阻的孩童;2020年8月,正在安徽省含山县执行抗洪任务的“临汾旅”排长王祥,得知一条摆渡船侧翻后,紧急驾驶冲锋舟赶往落水点,将6名落水群众成功救起;2020年9月,江苏省军区战士梁泽亮,跳入月牙湖中救起落水的女大学生;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正在家乡休假的“临汾旅”士官崔成轩,在被煤气罐爆炸的气浪冲出数米远后,依然不顾伤痛逆行灭火;2021年1月,正在四川省汉源县休假的东部战区空军某部下士陈佳敏,路过九襄汽车站附近时,奋勇抢救遭遇车祸的群众……一个个新时代的雷锋佳话让南京军民引以为豪。

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是精神支柱。南京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众多,景点星罗,也出现了两座名气不小的雷锋文化馆,一座在城东栖霞的朝阳山上,一座在南郊溧水的大金山国防园里,都是在老兵支持下建成,都是免费开放。大金山曾被侵华日军占领,一度被称作“鬼子山”。从1990年开始,退役老兵张勇如愚公一般,带着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团队开路平地、栽树修房,将曾经的“鬼子山”逐步打造成一座兼有国防教育馆、普法教育馆、雷锋文化馆、生命安全体验馆和党史国史馆以及2.5公里“微缩版”长征路于一体的“五馆一路”格局的响当当的国防教育基地,告诫人们不忘国耻、复兴图强。两年前,张勇又公开宣布:百年之后,把国防园完完整整、毫无保留地交给国家。

大金山雷锋文化馆里,不时有位身穿军装、戴着军功章的老兵在义务宣讲,他就是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赵老的“明星效应”,让参观者如获至宝,争着与他合影。可人们不知道的是,8年前,老伴因病摔倒后中风瘫痪,赵老只能坚持白天讲雷锋、晚上当护工。家里经常有人来访,于是就把堂屋改成了一座袖珍雷锋馆。对于单位的邀请,赵老有请必到,从不失约,而且不要接送、不要接待、不拿讲课费。

在南京,“南京好市民”年年出榜,已经19个年头,有2000多人受到表彰。最近10年的“感动南京”年度人物里,就有21个是退役老兵。南京的媒体也不遗余力传播着雷锋精神正能量,《南京日报》和南京电台天天刊播“南京好人365”,已经坚持了7个年头,每天讲述一个身边好人的故事,将更多的“雷锋”呈现出来,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成为时代风尚。这当中就有许许多多普通平凡、默默无闻的南京市民,他们用真情铸就一座新时代的雷锋城。因为雷锋已经铭刻在他们的心里,雷锋已经扎根在他们的血脉。面对南京军民的思想境界,一位节目主持人说,南京既有“金陵城”的别称,更有“好人城”的新昵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城市生活处处温暖。

写到这里,我们还能说南京不是雷锋城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