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村里送来的‘光荣灯’,可以从大年三十一直亮到正月十五。”2月18日,山东省平度市东潘家疃村军属刘振军,一大早就开始擦拭和检查家门口那盏用亚克力材料制成的“光荣灯”。刘振军之所以格外关心这盏灯,是因为今年全村只有5户人家悬挂“光荣灯”,这让他感到特别光荣,同时他也希望这盏灯能像一个能量源一样,激励着远在海外执行任务的儿子好好表现,再立新功。
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洲介绍,从1951年开始,该村村干部就组织人员给村里军人家庭送“光荣灯”,如今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70个年头,“以前,村里送灯的时候会给军属挑水、打扫卫生、包饺子。2017年,村民搬上楼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里还给他们送去慰问品”。
平度市供销社退休员工、军转干部李书江一家三代都是军人,通过倾听父辈的讲述和自身的经历,他对村里送“光荣灯”的传统来历十分清楚。“1951年,老支书于洪奎要去慰问参加胶河战役牺牲的李昊烈士家属,思来想去,只拿些慰问品显得太轻,于是就想着制作一个能彰显出光荣之家与众不同气质的物件。不久之后,他就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制作了第一盏‘光荣灯’。”
82岁的村民李书全参加过第一次送“光荣灯”活动。据老人回忆,那个时候的“光荣灯”用粉红纸裱糊,上面的红五星由木板刻成,然后再染上红色,中间“光荣之家”四个字是用毛笔写的,里面点的是蜡烛。“现在生活好了,咱们不能忘了那些保家卫国的军人,他们是功臣,给他们家里送‘光荣灯’是应该的。”李书全说,70年的送灯活动,他一次都没有落下。
据了解,东潘家疃村共140户,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36人参军。往年送“光荣灯”,他们都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参加,敲锣打鼓,近些年则改成了由村里的小学生一起参与,为的是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把这个好传统记在心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今年过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村里服现役的军人都没能回家,可我们还是在腊月二十六那天隆重组织了送‘光荣灯’活动。”李玉洲表示,如今的 “光荣灯”已不仅是一盏灯,它还凝聚了村民对军人的尊崇之情,照亮了村里人的爱军拥军之路。2020年,该村被平度市委、市政府评为双拥模范单位。
上图:旧村改造前的“光荣灯”。
下图:现在送“光荣灯”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