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畅通人民防空“最后一公里”


■李春亭

城市是防空袭的重点,而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栖息的共同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好未来防空袭斗争准备,需要社区居民树立人民防空观念、掌握应急避险技能,需要社区建设兼顾平战需求、落实全民国防,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联动、共同发力,让社区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阵地。

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一些人对人防进社区工作存有模糊认识、畏难情绪。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人防进社区不是无从下手,而是有迹可循。只要坚持因势利导、破立并举,人防进社区工作就能打开局面、渐入佳境。

人防进社区是“送安全”,不是“添麻烦”。随着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我国社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环境优美了、管理有序了、服务水平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对安全有了更高的期待,盼望自己安身的社区在防护、防火、防涝、防震等方面能有务实之举,在保护生命财产方面能有长远之策。

多年来,人防部门在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责使命中,带出了一支能够传授防空防灾技能的人防志愿者骨干队伍,预置了一批既能应战又可应急的装备器材。组织这支队伍、携带这些器材上门做工作,不是给基层“增负担、添麻烦”,而是给群众送上“安全大礼包”,是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感的具体行动。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牵头部门发扬优良工作作风,消除繁文缛节,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人防进社区是“添薪加柴再续火”,不是“另起炉灶重开张”。人防部门履行职能使命的基本依托是人防工程,人防进社区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社区居民进一步把人防工程维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保护好,而无需搞新花样、铺新摊子。

北京人防进社区的实践证明,经过公益化改造,大批人防工程都可以焕发生机,甚至“变废为宝”,成为平时服务生活、战时保护生命的洞天福地。认清并讲清这一点,无论对于提振人防工作者信心,还是赢得社区居民支持,都有裨益。

人防进社区是“大合唱”,不是“独角戏”。一些地区人防进社区工作之所以推不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防部门担心街道、社区两级未设人防机构,顾虑工作开展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有害的。人民防空是全民性防护工作,抓人防必须走群众路线,进社区更是如此。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动居民广泛参与上,而不是靠几名工作人员跳“独舞”。

可以采取“社区干部领唱——志愿者跟唱——大家伙合唱”的三部曲模式,推动社区人防工作覆盖全员。其间,应注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通过典型示范、案例剖析等办法,让社区居民认识到:一旦空袭来临,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防空防灾常识和技能真学真受益,早学早受益,常学常受益。另一方面是与消防、地震、公安等部门搞好协同配合,把“几股绳”拧成“一股劲”,汇聚人民防空的强大合力。

人防进社区是“持久战”,不是“闪电战”。从一定程度上讲,人防进社区是在居民头脑中筑长城、搞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能搞个试点、开个现场会就“鸣金收兵”。

应对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作长远打算,既要着眼居民停车、健身、休闲等需求进行公益化改造,又要想方设法争取各方面支持,将改造成果巩固好、发展好,使人防工程的利用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防止成为“半拉子工程”。应在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分期分批配备防空防灾装备器材,并引导居民把装备器材用起来、管理好,使人防进社区工作“软件不软、硬件过硬”。应采取思想发动、活动牵引、精神激励、物资保障等办法,把志愿者队伍建起来、巩固好,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激活人防进社区工作的“一池春水”。

(作者系北京市人防办副主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