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声战篇原文为: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声战篇认为,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声战”,就是指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声明攻其东而实际击其西,声明攻彼而实际击此,这样可使敌不知在何处防备,而我军真正要进攻的,恰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诚如古代兵法所说:“善于进攻的军队,能使敌人不知在何处防守。”
战 例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大将耿弇率军同割据势力张步对抗,张步派其弟张蓝率两万人进驻西安(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东),并集中万余人驻守临淄,两城相距40余里。耿弇侦察得知西安城小而坚固,且有张蓝精锐部队防守,临淄城虽大却容易攻取,于是故意散布消息称5天后进攻西安。到了第5日,耿弇却命令全军将士进至临淄城下,并解释道:“我们现在进攻临淄,乃是出其不意,必使该城守敌惊慌失措。”耿弇挥军猛攻,半天时间即攻克临淄。张蓝获知临淄失守后弃城而逃,汉军不战而得西安。
1947年6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刘、邓反复研究,将强渡黄河的地点选在河南濮阳至山东东阿之间。这一河段河宽水深,国民党军自恃天险,因此仅以两个师的兵力在黄河南岸设防。强渡前,我军在豫北和开封以南伪装主力佯攻。6月30日夜,我主力部队开始渡河,直到先头部队的渡船接近对岸,沿河设防的国民党守军才发现。敌防线顿时崩溃,我主力部队顺利渡过黄河。
计谋分析
隐蔽企图惑敌。声战,是指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进攻敌人。古往今来,声东击西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佯动误敌、寻隙用疑、混淆视听等。声战是一种乘虚术,使部分敌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一部分敌人处于麻痹大意状态。当这种麻痹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既然是一种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后寻机歼敌的谋略,隐蔽自身企图,特别是严格保密攻击地点及时间,就成为声战取胜的重要条件。若对手已熟知我作战意图,无论我如何“示形”于敌,采用何种高明手段制造假象都无法改变敌之决心,声战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础。耿弇公开宣布5日后攻打西安,迫使张蓝昼夜严加戒备,却没有预料到耿弇会转战临淄。而强渡黄河前我军的一系列佯攻行动,有效掩护和隐蔽真实意图,直到我军强渡黄河的前一周,国民党高层仍然命令王仲廉部向渡河地点相反方向开进。
弱处开刀击敌。所谓声东击西,“声东”是虚,“击西”是实,“东”是虚假攻击目标,“西”才是真正的攻击方向。成功运用声战,在隐蔽作战企图、佯动诱敌的基础上,还要快速找准敌防守薄弱的“西”,确保我所欲实施攻击的方向是敌军防御的间隙或漏洞。前期迷惑、分散和调动敌人,都是为减轻和削弱目标的防守力量,使其成为敌不够重视或不防备之处,从而便于我迅速打破对峙局面。可见,从弱处开刀是声战成功的关键。耿弇通过分析认为,相较于重兵防守的西安,临淄才是敌守备薄弱之处,因而力排众议猛攻临淄,最终取得“击一而得二”的重大胜利。濮阳至山东东阿之间国民党军守军本就势微,又经过我军佯攻调敌,坚信我军不可能在此渡河,声称“此处设防大可放心”,因此面对我军神兵天降,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
在未来“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战场上,各种信息化侦察装备与打击平台大幅缩短了侦察与打击之间的时间周期。如果不能快速找到敌军弱点,则会留给敌方反应之机。一旦敌方发现我真实意图,敌或将计就计、守株待兔,或调整部署、重“西”轻“东”,必将陷我于不利之地。因此,运用声战需结合信息化战场实际,跟踪敌我双方态势变化,及时发现敌方作战体系中暴露的弱点和潜在风险,找准“死穴”,一击毙敌。
灵活运用防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仅要善于用计,还要善于识计。声战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假象调动敌人,以少量兵力诱使敌主力上钩。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各种侦察设备几乎覆盖整个战场,战场透明度大大提高,对隐蔽作战企图和迷惑诱敌提出极高要求,因此在实战中不可完全寄希望于“声东击西”,要有“声东”未果的行动预案,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不宜拘泥。声战虽然强调“声东击西”,但并不是“声东”就只能“击西”,若敌指挥员疑心较重,则可顺势“声东击东”。就声战而言,击东还是击西并不重要,掌握真相与假象之间随意转换的技巧,最终成功击虚才是声战的最终目标。粟裕可谓将声战运用到了极致:他有时声东击西,如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有时声东击东,如淞沪战役之打吴淞,直接将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敌人的要点,以吸引更多敌人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