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之道,要在得人。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文职人员已成为国防动员系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孔雀蓝”在硝烟弥漫的参谋战位、在政治课堂的三尺讲台、在精打细算的保障平台、在倾情服务的医疗救护等岗位施展才干、拼搏奉献,成为强军新征程上一道亮丽风景。
客观上说,不论是从社会招考、还是由现役军官转改,文职人员都是怀揣着报国之情、精武之志,来到军营、走向战位的。他们普遍学历较高、能思善学,共同的特点是思路开阔、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勇于表现。
强军事业呼唤素质全面、能挑重担的文职人员队伍。而从国防动员系统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文职人员工作经历单一、军政素质偏弱、岗位适应周期较长,对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缺直观了解、缺理性认识、缺工作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保障打赢能力的提升。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防动员系统一些单位在抓文职人员队伍建设上,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契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方法路子。但结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全局考量,差距还依然存在。比如,从事参谋业务工作的文职人员,普遍底子薄、短板多,培养难度大、周期长、工学矛盾突出,等等。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更新思维观念、创新措施方法、提高培养效益,助力文职人员加速成长,跑步进入战位,早日成为“中军帐”的得力助手。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培养文职人员能力素质,是一项课题新、任务重、环节多、周期长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力量、上下协力才能有效完成。因此,各级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打造人才培养锻炼新机制,制定培养规划新蓝图,因人而异设计成长“路线图”,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抓好个性化的培养和锻炼。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把文职人员培养好,必须紧扣提升职业能力素质,按照不同岗位分类设定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培养办法,以“专业技能为基础、支援保障需求为核心”的原则,推动文职人员能力向持续升级发展、向多能升级拓展,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
练兵之法,管之为要。作战是战斗力释放的过程,管理就是战斗力积累和凝聚的过程。补齐文职人员短板,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因此,各级要正确把握文职人员队伍建设、能力转型、政策调整等阶段性特征,创新管理机制,促进能力升级,激活内生动力,真正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新型文职人员队伍,不断为强军事业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