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陈仓之战与四渡赤水


■魏允干  张  苗

四渡赤水画作

原 典

《百战奇略》避战篇原文为: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孙子兵法·军争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战篇认为,凡同强敌作战,若敌军初出师,士气旺盛,我方实力不如对方,难以与之对敌,就应避开敌人锋芒,待敌疲惫困顿时再寻求机会攻击他们,方能取胜。兵法上讲:“避开敌人的锐气,在他们松懈与退归时再去进攻。”

战 例

中平五年(188年),凉州王国围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汉灵帝命皇甫嵩前去征伐。督前将军董卓请求皇甫嵩加快进军,皇甫嵩则认为陈仓虽小,但防守严密,可以据守,待敌士卒疲惫之后再进攻。果如皇甫嵩所料,王国久攻陈仓不下,士兵疲惫不堪,不得已解除包围。皇甫嵩抓住时机,领兵追击,大破王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战略转移。由于博古等领导人实施消极避战策略,中央红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面对国民党“精锐”部队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一渡赤水“避敌”,二渡赤水“歼敌”,三渡赤水“诱敌”,四渡赤水“甩敌”,极大调动和疲惫了国民党军,并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辉煌战例。

计谋分析

有效保存力量。避战,旨在阐述面对强敌主动进攻的形势时,如何运用“避锐击惰”的原则指导作战。通常而言,敌以锐盛之态向我进攻,往往求战建功心切,士气旺盛,难以阻挡。此时以寡敌众显然不是明智选择,当务之急应是避敌锋芒。这样不仅可以保存实力,还可在防御相持阶段养精蓄锐。随着粮饷、体力的消耗,敌军士气必逐渐由盛转衰。此时我以精锐之师进攻敌人,必能予敌重创。因此,“避”敌不仅是避其锐气,更是以逸待劳,候其惰归。另外,在“避”的基础上还应加固防御阵地,死守关隘或重要军事目标,防止敌破坏我防御体系。

当然,“避”不是简单的不接触,更不是被动躲藏。在避敌同时,还应主动采取手段消耗敌军,不断消磨其初战时的气势,既可“声东击西”扰敌视听,又可“断其粮道”釜底抽薪;既可“浑水摸鱼”乱中取利,也可“偷梁换柱”使敌自败。当其内部发生变化,士气衰落时,便可出兵进攻。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毛泽东主动放弃前往湘鄂川黔边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避开敌人主力,改向敌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有效保存红军有生力量,避免了覆灭的危险。

找准出击时机。虽然保存实力是指挥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战争的目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保全自己,而是通过有效保存实力,发现敌薄弱环节,伺机而动,最大限度杀伤敌有生力量,达成战略意图。因此,在保存实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找战机。根据战争进程发展,以下3种情况通常可作为反击时机。一是敌欲战不得、补给困难、军心涣散时。敌锐势而来,求战不得,士气必定逐渐衰落,且敌远离本土作战,难以保证持久稳定补给。二是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当敌多次进攻不得,士兵锐气受挫,“彼竭我盈”,此时出击必能给敌以重大杀伤。三是敌慌不择路,企图逃跑时。敌作战意图未能达到,再难有初战时的锐盛之势,且敌逃跑时指挥松散,是歼敌的绝佳时机。

现代战争条件下,指挥员要把握好进攻时机,还需综合运用各型侦察和预警装备,实时掌握战场态势,提前筹划作战行动,从而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陈仓之战中,虽城池被围,但皇甫嵩了解陈仓城墙坚固且准备充分,王国虽兵强气盛,一时也必难以攻破。因此皇甫嵩决定养精蓄锐,不急于同敌交手,待王国久攻不下,士气低落被迫撤退时,再果断出兵追击,最终大败王国军。

把握“避”的分寸。避战与消极躲避的不战不同之处在于,避战是持重待机的缓战,是我之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选择避敌锋芒,隐忍蛰伏的暂时策略,一旦时机成熟,则应立即指挥部队投入正面作战,“避”只是暂时手段,而非作战目的。战争中,片面强调“避”,也可能导致士气低落,甚至军心涣散。所以对于避战计谋的使用,应掌握分寸。具体而言,应避免陷入两个极端。一是“逃跑主义”只知避。要明白“避”只是短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战”,切不可本末倒置。长征初期,博古、李德一味消极避战的指挥策略使红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致使红军在湘江之战中损失过半。二是“以卵击石”不知避。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面对数十倍于己、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王明却提出以“阵地对阵地,堡垒对堡垒”的方式与强敌抗衡,死守教条,完全暴露了自身实力与意图,使红军最终被迫放弃根据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