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攻其所必救

辽东之战与嘉陵江战役


■姚 君  潘金桥

1935年5月,嘉陵江战役胜利后的红四方面军一部

原 典

《百战奇略》必战篇原文为: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必战篇认为,凡是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坚壁固守,不与我交战,试图拖垮我军,我军就应当进攻其国君所在之处,摧毁其大本营,切断其归路,截断其粮草供应。这样敌人必迫不得已与我交战,我派精锐部队进攻,便能击败敌人。正如兵法所说:我军想与敌决战,敌人虽凭据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决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他们必须援救的地方。

战 例

公元23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兵4万北攻辽东公孙渊。公孙渊率部数万驻屯辽隧(今辽宁省海城市西北高坨子附近),依辽水围堑20余里,阻击魏军。司马懿以主力暗渡辽水,直捣辽东郡治所在地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公孙渊被迫回师救援襄平,行军至首山,被魏军击败。后司马懿围困襄平,公孙渊兵疲粮竭,突围出逃,被魏军斩杀于梁水边。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准备渡江西进。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沿嘉陵江西岸布置防线,企图凭险据守,将红军堵在东岸。4月,红军占领要隘剑门关,打掉敌江防重要支撑点。随后红军直趋川西军事战略重镇江油,震撼成都,使川军邓锡侯部受到直接威胁。为解成都之围,邓锡侯拼凑18个团的兵力大举增援。红军调动敌人后,以1个师继续围困江油,另以约4个师兵力在江油以南地区伏击敌之援军,经两日激战,大败敌军。

计谋分析

找准要害。必战是深入敌境的“客”军,对坚壁不战之“主”军作战的原则。通常而言,主军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往往惯于以逸待劳、守株待兔,不急于发起决战。因此必战的根本在于逼迫主军“不得不与我战”,这就要求客军找出既是敌人弱点又影响其后续力量的要害部位,即能够牵制敌人的关键位置。找准要害,即可实现“蛇打七寸”。在古代,国君所居一般为全国政治中心。因此,“攻其君主,捣其巢穴”必然能够调动敌人回援,迫使坚壁不战之敌脱离坚城固垒,客军便可于运动中将敌歼灭。现代战争中,“攻其必救”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理方位,自然天候、后勤装备保障能力、科技和人才等都可能成为敌之要害,这也为“必战”赋予了新的内涵。

灵活指挥。知变则胜,守常则败。要看到,准确找到影响主军作战潜力的核心要害并不代表必战的胜利,想要达到敌“不得已而须战”的目的,还需根据敌方实力和作战意图,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针锋相对,“釜底抽薪”。“捣其巢穴”也好,“截其归路,断其粮草”也罢,都是具体作战方式,目的是逼迫主军按照我所设计的方案行动,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辽东之战中,面对筑有20余里防线的公孙渊部,司马懿区区4万兵力正面强攻必不易取胜。此时司马懿选择直捣襄平调动公孙渊,在运动中歼灭其主力。而面对兵疲粮少的襄平城,司马懿则转用围城困敝的方法,迫使公孙渊粮竭弃城而逃。面对同样的敌人,司马懿根据不同敌情,采用不同战法,达成战略意图。我军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创造的“围城打援”“攻城打援”等战法,也是对必战灵活指挥的运用和发展。

确保优势。“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要取得必战胜利,瞄准主军之软肋击其要害固然关键,但还要看到,要害可能并不虚弱,甚至是敌之战略防御重心。此时,贸然“打七寸”反而可能打草惊蛇,引火烧身。因此,通过“攻其所必救”充分调动主军的同时,还需在敌“不得已而须战”之时,保证兵力优势,确保能够取胜。既要保证在敌所必救的方向投入足够兵力,对敌构成有力威胁,也要防止因分兵而在其他方向形成薄弱部位,给敌可乘之机。嘉陵江战役中,红四方面军以1个师的兵力围困江油,另以4个师的兵力伏击援军。敌军进入伏击圈后,虽一时措手不及,但凭借装备火力和飞机掩护的优势,很快稳住阵脚,与红军缠斗在一起。此时江油城中的敌人也主动出击支援,若红军力量调配不合理,就极有可能被敌突破,反对我造成两面夹击的局势。由于我军战前合理调配作战力量,江油出援之敌很快被截断歼灭,伏击圈中的敌人经两日战斗后也阵脚大乱,溃逃而去,从而确保了我军作战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