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安全卫士”让我耳聪目明

——上海市人防工程的一段自述


■王 洁 程 峥 浦 玮整理

我是上海市的人防工程,诞生于大上海解放初期的防空袭斗争中。70多年来,上海人民始终对我精心呵护、倍加关心。这不,最近他们研发的新设施又让我耳聪目明起来。

人员流量超限——

我会报警

改革开放以后,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不少繁华地段的防空洞被改造成地下商场、超市等漂亮的生活空间。实现华丽转身,我自然无比高兴,但时间一长,我也发现了其中的隐患。

一些商场、超市长时间人流量过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作为战备工程,我必须全时保持良好状态,不能负担过重,影响防护功能。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人员过于密集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有时候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没想到,人防部门组织研发的“安全卫士”设施,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2020年8月7日19时许,由长宁路820号人防工程改造而成的小马路地下商场内,游人数量直线上升。正当我感到“压力山大”的时候,长宁区人防工程管理所工作人员就开始组织人员疏导,不一会儿,人员密度就恢复了正常。

事后我才知道,是“安全卫士”第一时间将人员流量超限的信息报告给了工程管理所。除了人员流量超限,工程内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温湿度超标、电力供应中断等突发情况时,“安全卫士”都会自动报警,管理人员通过个人手机就能接收报警信息,及时予以处置。我仔细清点了一下,仅长宁区就有1000多台“安全卫士”。

据说,“安全卫士”是人们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制的一种感知报警器材,是一种工程专用物联设施。我知道,人防工作者为组织研发这种物联设施费了不少心血。长宁区人防工程现在配备的已经是第5代“安全卫士”了。我感觉一代比一代智能化水平高,有了“安全卫士”,我的安全就有保障。

渗水失火——

我能呼救

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害怕人流量过大;尚未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则担心门前冷落:如果长时间无人巡查,不起眼的管道渗水、漏水也会危及整个工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小区人防工程内也少有人来,形单影只的我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因地下水管裂缝而受灾。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2020年5月11日9时许,静安区沪太路1188弄居民楼下水管道破裂,导致污水灌入防空地下室。正当我心急如焚的时候,工程巡查员季旻彦带领物业人员赶来,很快排除了污水。

原来,静安区民防办为我配备了渗水监测设施,这也是一种物联设施,发现工程内渗水就能自动报警。2020年初,上海市民防办要求各区民防部门,以“安全卫士”设施为基本参照,为人防工程统一配备6种基础物联设施,渗水监测设施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视频监控、烟雾感应、红外位移等物联设施也是必须配备的。烟雾感应设施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地下商场、超市里的商户如果用火不慎,容易引发火灾,有了烟雾感应设施,工程管理人员就能第一时间发现火灾隐患。人们都说水火无情,现在有了防水防火预警报知设施,民防部门心中有数了,我也感到踏实多了。

上海市民防办还指导徐汇区等单位,为老旧人防工程配备静力水准仪、裂缝计等物联设施。工程一旦出现下沉、裂缝等异常情况,工程内的物联设施就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呼救声”,为及时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身处地下——

我能上网

按照战时人民防空行动要求,听到防空警报声后,人们要跑进人防工程躲避。然而,人们进入人防工程后反而听不到警报声音了,对地面上是否解除警报并不清楚。不仅如此,大家还发现,即便是在日常状态下,一些人防工程内也没有通信网络信号,既接不了手机,又打不出电话。虽然我已习惯这种环境,但让人们在这样的地下空间内实施掩蔽,安全感还是被打了折扣。

2019年9月19日,长宁区举行人员疏散演练,消息闭塞的问题在仙霞路700弄人防工程内得到解决——

地下人防工程防护门关闭后,现场指挥组可与地面同步发布空袭警报、解除警报;躲进工程的人员可用手机与地面、其他工程内人员进行微信聊天、视频通话;保底的通信手段也建立起来,指挥人员通过手持电台,与地面机动指挥车、地面引导保障人员进行联络,并可调取小区地面道路、居民楼内的监控画面,掌握人员撤离情况……

这所有的变化,都源于人防部门组织研发的“民防要素箱”。“民防要素箱”也是物联设施的一种。我听工程管理人员讲,研发这种物联设施的最初目的,是将防空警报信号引入地下空间。研发过程中,他们又兼顾到人防通信手段升级改造、人防工程智能化管理等更多需求。因为“民防要素箱”运用了多种新技术新设备,所以今年人防部门还要申请专利呢。

在组织研发“民防要素箱”过程中,民防部门形成一个共识:与其工程建好后再配备物联设施,不如将其与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又可避免因线管敷设而影响工程防护效能。

在这种理念指引下,物联设施与人防工程数量一起增加。目前,全市“上岗”的人防工程物联设施已达6类17种3000多个终端,虹口区和普陀区实现了公用人防工程物联设施全覆盖。我相信,随着大上海的快速发展,我身边的物联设施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