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火把村点燃致富火种

——贵州军地创新推动“黔货出山进军营”消费扶贫行动


■本报记者 易恢荣 通讯员 宋玟瑾

隆冬时节,雪花轻舞。

1月10日,记者来到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街道火把村,远远望见等候在村口的驻村第一书记廖东。

“4年前的冬天,我初到火把村,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如今,我心中是踏实幸福的。踏实,是因为村里的薏仁米又丰收了,村民一整年的期盼和辛劳没有白费;幸福,是因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廖东高兴地说。

火把村曾是贵州省深度贫困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这里有种植薏仁米的传统,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发芽率低、易得黑穗病等情况导致薏仁米质量很不稳定。即使收成好的时候,也存在销路窄、运输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村民不敢大规模种植。

2018年,县人武部牵线搭桥,火把村与薏米阳光公司成功对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营管理。不仅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还参加了“黔货出山进军营”消费扶贫行动,种植技术有了保障,种植规模上来了,运输和销路更是不在话下。

“有了这样的帮扶,脱贫成果是稳定、长效的。”廖东表示,村民种植积极性很高,薏仁米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3年来,大山里的小小薏仁米走进军营,不断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去年10月,火把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薏仁米,从农户的手里来到部队官兵的碗里,让农民从忧心到安心,是‘黔货出山进军营’消费扶贫行动带来的甜果。”廖东感慨万千。

火把村三组的陈和奎是一名退伍老兵,今年6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种薏仁米,有保底收购价,不怕赔钱。如果市场涨价,公司收购价还跟着涨。“之前,我每年也就有个3000多元的收入,现在翻了一倍多!”老人高兴地说。日子好过了,但更让陈和奎欣慰的是,种出来的薏仁米是要送到部队的。“没想到现在老了,还能为部队做点事!”陈和奎尽己所能,精心呵护着门前的5、6亩薏仁米,他要把品质最好的薏仁米送到部队。

据了解,2018年4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积极推动,“黔货出山进军营”消费扶贫行动拉开大幕。从2018年9月,北京市及各区双拥办采购贵州绿色农产品慰问部队,到2020年8月1日,首批供应驻港部队的贵州蔬菜从贵阳启程,再到对接协调军营超市,开设贵州农产品扶贫专柜(区)近300个……3年来,此项行动惠及贵州贫困群众10万余人。

“这些产品都很符合我们的需求,海军部队尤其是舰艇、潜艇上的官兵,常年面对高温高湿环境,能祛湿的薏仁米,正是官兵健康所需的对路产品。”在南部战区海军某保障基地举办的“黔货出山进军营”工作座谈会上,物资供应处处长董黎明说。得知薏仁米被引入舰队,与官兵一起乘风破浪,廖东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去年初,贵州省军地组建“黔货出山进军营”工作专班,有力推动军地协同和联动,实践探索“黔货”走进军营的更多可能。在专班工作办公室,一张《“黔货出山进军营”工作进展态势图》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图上,全国各地许多地名上插满了标识,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去年底,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贵州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干事孙林盛表示,今年,省军区将继续加强军地联动作战,携手地方,通过订单生产、定向销售、定点采购等方式,建立更加稳定顺畅的销售渠道,形成长效机制,推动更大规模、更多品种进军营食堂和官兵家庭。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活动,坐在返程的车上,记者耳边仍回响着廖东的话:过去,火把村的村民走村串寨,夜间回家时需要用竹子点火,照亮前路,以此得名火把村。如今,“黔货出山进军营”消费扶贫行动就是新的火种,点燃了火把村的新希望……

上图:首个“黔货”超市专区在武警某机关营院落地。身着苗族服饰的售货员正向官兵推介农产品。

刘 胜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