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全民精神长城筑得更牢固


■薛志亮 姚 君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去年底修订、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国防法,就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诸如“坚持全民国防”“强化忧患意识”“提高国防技能”等一系列新规定,十分必要、非常重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有关国防教育的最新法定要求,对于筑牢全民精神长城乃至建设全民国防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应把“坚持全民国防”落细落实。我国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落实这一方针,不仅要求国防教育主管部门依法加强组织管理、相关部门依法履责和军事机关依法协助,而且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依法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

搞好国防教育的“全民大合唱”,就要对国防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年度教育主题和基本目标;就要开列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就要实化细化教育内容、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国防教育层层落实、层层扎实,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应把“强化忧患意识”作为一项长期要求贯穿国防教育始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今中外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一再印证这个道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幕的开启,我国将更加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强化忧患意识,通过国防教育使全体公民清醒地认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顺顺当当只是一厢情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现实已经证明,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民族复兴绕不过的关隘。因此,“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古训,在新时代国防教育中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当然,强化忧患意识绝不是搞危言耸听,更不是自缚手脚,而是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时刻保持警惕,始终居安思危,为实现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马不卸鞍、缰不松手。

应把“提高国防技能”摆到“先为不可胜”的战略高度。《孙子兵法》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等待时机或创造条件去战胜敌人。“先为不可胜”,需要军队加强战备,也需要公民具备履行国防责任的必要技能。战争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备国防技能,会不会在战时自救互救、规避战争危险,能不能在危急时刻经过短期训练就可以走上战场,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斗争精神和战略威慑力。

贯彻好新国防法关于“提高国防技能”的新要求,一方面,应着眼现代战争特点规律,整合军事机关、人民防空等部门的资源,合理设计公民国防技能内容体系、标准要求和实施纲要,使各行各业、各类社会组织在训练国防技能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军训中培养国防技能的规范和指导,科学设置学校国防技能实操课目,将相关训练和考核纳入学籍管理,改变“站站军姿、走走队列”就算军训的简单模式,让参训学生既能涵养尚武精神,又能掌握国防技能。

应把公职人员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在社会,重点在学校,关键则在各级各类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眼中,公职人员是党和国家的代表,其参加国防教育实际状况如何、自身国防素养怎样,直接关系到全民国防教育的落实质量。因此,应把公职人员依法参加国防教育、提升国防素养,作为治国理政题中应有之义,科学筹划,严格落实,让“关键少数”发挥好关键作用。

(作者系陆军指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