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马岛战争,英军如何保障通信畅通


■高 凯 王玉琨

阿森松岛

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通过租用美国卫星通信系统,建立起马岛战区与英国本土的战略通信链路,并结合运用无线电通信系统,实现战略通信稳定可靠。同时,英军还依托阿森松岛基地通信设施,构建保障前线和支援、后勤部队等的战役通信链路;依托无线电台等建立灵活的战术通信网,构建起跨越1.3万公里的多级指挥通信网络,为统合作战指挥发挥了巨大作用。

战略展开时,英军为保障战略通信畅通,与美国协商借用美军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并配以本国通信终端,建立卫星战略通信网,协调各方做好登陆南乔治亚岛的作战准备,于25日顺利夺占这个重要的前进基地。封锁马岛时,英军为弥补部分舰艇无卫星终端、无法有效通联的短板,在南大西洋建立一个高频通播网,依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6个无线电台与英国本土建立通信联络,为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效能发挥提供重要保证。比如,英国与智利秘密协商,以提供武器装备为代价,换取智利向英军提供一个情报搜集据点——智利南端的蓬塔阿雷纳斯雷达站,能够为英军提供不少于1个小时的预警时间。登陆马岛时,英军在圣卡洛斯港上陆后,1小时内就建立起可与英国本土联系的保密电话和电报通信设施,达成了统一的登陆指挥;将战术卫星通信系统前运至圣卡洛斯港,15分钟后即与总部建立联络,及时准确上报作战进展情况;使用新式“族人”电台,构建高频和甚高频复式无线电通信网,做到此断彼通。

马岛战争中英军保障通信联络的举措,有不少可予人启示之处。

完善战略通信系统。马岛战争充分证明了卫星通信的战略地位。如果没有战术卫星通信系统,英军就无法在数万公里外的特混舰队总部诺思伍德对登陆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英军在依托卫星构建战略通信网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使用其他通信手段,尽可能使战略通信系统稳定可靠。如使用阿森松岛上已过时的电缆和发射机,调整并加强直布罗陀的无线系统,还借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和新西兰的发射机等设备。经过通信部队的一系列努力,至少有26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无线电台与英国本土建立起通信联络。英特混舰队在这个高频通信网中既能直通总部,又能实施转信和迂回通信,始终保持一个多手段、多信道的战略通信网,确保战略通信系统高效运转。

建立干线通信中心。英国作为北约成员国,在马岛战争中美军准许英军使用阿森松岛空军基地,作为其进攻马岛的中间补给基地,并向英军提供其他军事设备与援助。英军为与国内保持不间断通信,依托阿森松岛建立起可靠、大容量、全保密的干线通信中心。尤其是在通信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作战补给物资迅速向南开进,支援集结的特混舰队的关键阶段,英国本土与正在前方集结的舰队必须保持可靠、大容量的保密无线电话、电报通信,阿森松岛上的通信中心对通信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通信部队最先离开英国前往战区,在阿森松岛建立干线通信中心,采用军用无线电通信系统完成了紧急的军事通信和外交通信任务,确保战争有序进行。

确保战术通信不断。英军选定与阿军主力防守的斯坦利港相反方向的圣卡洛斯港作为主要登陆地域,在军事上是理想的。该地扼马岛东西两岛间海峡咽喉,可封锁海峡,以防阿军潜艇进入。其本身又是一个周围环山的深水港,英军一旦登陆成功,便于防守和支援,阿军的“飞鱼”导弹则无用武之地。但圣卡洛斯港一带的地形特点给通信联络造成一定困难,可能因遮蔽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为此,英军为参加登陆作战的部队建立高频和甚高频复式无线电通信网,做到此断彼通。随着英军在马岛登陆场的不断扩大,英军在组织复式无线电通信网的同时,还用“海王”式直升机把便携式和车载式甚高频无线电转播台前送,以达到转信和迂回通信的目的,保证战斗向纵深发展时通信联络不间断。

大幅提升指挥效率。为适应军兵种协同作战需要,英军由单一军兵种为主组网,发展为诸军兵种混合组网。在攻占马岛时,陆战队、空降兵部队、特种侦察部队及一些战斗支援部队组成第一梯队,统一使用“族人”式系列电台,便于互相通信,实施指挥协同。各军兵种共同担负作战任务时,将他们编入同一个网内,以提高指挥和协同通信效率,使各军兵种联为一体,发挥整体威力,并保证随时断网、随时组网。如6月6日,一艘英军皇家海军登陆艇,载着配备保密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车辆从古斯格林开往菲茨罗伊时,被阿空军“天鹰”式攻击机发现后摧毁。这本可能引起灾难性后果,但英军通信指挥部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重新组织余下的无线电通信网路,在终端保密设备缺乏的情况下,使用明密结合的密语通信,保持了必要的通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