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两国协同 共御外敌

“中朝联合司令部”成立始末


■凡华锋 谢 引

“联司”主要指挥员
“中朝联合司令部”通报嘉奖第60军文件影印件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鲜为人知的是,联合司令部从开始酝酿到最终成立,经过了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当日,美陆军第1军已占领平壤,美军和南朝鲜军以部分兵力对付朝鲜人民军北撤部队和游击队,并集中4个军、10个师、1个旅和1个空降团,于东西两线,分兵多路向朝中边境推进。此时,朝鲜人民军司令部可调动的兵力已不足4个师,其余部队都被分割打散、各自为战。在此形势下,因没有联合指挥与协同作战的机制,志愿军无法取得朝鲜人民军的支援,只能依靠自身扭转战局。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1950年10月上旬,周恩来曾赴苏联与斯大林进行会谈,商议了中朝联合作战及建立联合指挥机构的问题,但斯大林未予明确答复。10月21日,就在我出兵朝鲜后第3天,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向朝鲜首相金日成提出,希望金日成率领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搬至志愿军司令部,以便随时协商作战指挥及其他重大事宜。金日成决意派内务相朴一禹作为朝鲜代表驻志愿军司令部,负责两军协调。10月25日,朴一禹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并担任志愿军党委副书记。

然而,由于未成立联合指挥机构负责两军的协调工作,在第一次战役中,因任务区分不明、沟通乏力,多次发生因朝鲜军民撤退导致志愿军行军受阻、朝鲜人民军坦克误击志愿军等事件。此外,后勤物资运输和保障也出现不少混乱。两军渐渐意识到,无论是战略筹划还是战役实施,都迫切需要组建联合作战机构、进行统一指挥。

第二次战役期间,随着敌后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会师,其北方部队也基本整训完毕,两军联合作战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彭德怀建议金日成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斯蒂科夫常驻前方,并由金日成、斯蒂科夫和彭德怀组成一个三人作战指挥小组,负责军事事务并制定与作战有关的现行政策。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征求其对朝鲜境内作战的统一指挥问题的意见,并转述彭德怀的建议。16日,斯大林复电毛泽东,表示完全赞成由中国同志来统一指挥朝鲜境内的作战,并将同一电报发给金日成和斯蒂科夫。

12月3日,金日成访问北京,双方商定成立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两军作战及前线活动,但不对外公开。8日,周恩来起草《中朝两方关于成立中朝联合指挥部的协议》,在征得金日成同意后,该协议成为成立联合司令部的重要依据。12月上旬,志愿军与人民军联合司令部(简称“中朝联合司令部”或“联司”)正式成立,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朝鲜方面由金雄、朴一禹分别任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1951年初,增补邓华为“中朝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1952年7月,朝鲜方面以崔庸健接替金雄任副司令员,1953年2月又接替朴一禹在“联司”的工作。

自1950年12月中旬起,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开始在“联司”的统一指挥下实施联合作战。1951年1月,两军突破敌“三八线”既设阵地,粉碎了敌整军再战的企图,将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附近,赢得第三次战役的胜利。

在第四次战役中,两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最终毙伤俘敌7.8万人,为第五次战役创造有利条件。第五次战役历时50天,两军共毙伤俘敌8.2万人,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此外,在“联司”的统一指挥下,中朝两军先后赢得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等各类局部战役的胜利,并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后,将战线彻底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最终促成了停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