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健,转业军人,现为河南省漯河市供电公司建设部书记。自2017年12月起,担任召陵区老窝镇古同村驻村第一书记。
背景介绍:古同村,地处漯河市东北部,属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99人。2019年底,该村顺利脱贫。
前段时间,通过直播带货,古同村的辣椒、花生、粉条等农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这几天,村里扶贫基地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上门收购的商贩一拨接着一拨。看着大家伙的笑脸,我是真高兴。
2017年12月,我受组织委派来到古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扶贫绝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需要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让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
3年间,我带领扶贫工作组先后筹集65万元,建成集蔬菜种植、养殖、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扶贫基地。发挥贫困户的种植、养殖技术特长,让古同村有劳动能力的15名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依托扶贫基地开展“以购代帮”活动,与漯河市供电公司职工餐厅和双汇集团职工餐厅签订购销协议,实现扶贫基地农产品直供职工餐厅,帮助解决与市场对接“最后一公里”难题。
直接从贫困户手中购买农产品,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也让参与“以购代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吃到了健康放心的食品。“扶贫基地+贫困户+以购代帮”的产业扶贫模式使古同村的扶贫工作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为拓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前不久,我们邀请新媒体主播走进扶贫基地直播卖货,当天成交额近万元。一场直播打开了古同村农产品销售新局面,村集体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订单多了,村民口袋跟着鼓起来了。
人心齐,办法就多。仅2019年,古同村的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基地、假发制作等产业项目就给村集体带来了1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前不久,2000多米电力线路升级改造也已经完成,村里架起了198盏路灯,村民的夜生活渐渐充实起来。
如今,村民们都说,“尝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后,就想把生活越过越好。”接下来,我将和古同村“两委”班子一道,以产业扶贫基地为依托,打造古同村农产品品牌,让村集体经济实现更快发展,让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刘丹、本报特约通讯员王士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