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杀敌者,怒也

垂惠之战与威远堡奔袭战


■邓 威 张 苗

向威远堡奔袭的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官兵

原 典

《百战奇略》怒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孙子兵法·作战篇》)曰:“杀敌者,怒也。”

怒战篇大致内容为,大凡对敌作战,一定要激发和鼓励部队的士气,使官兵对敌人充满愤怒和仇恨,之后再出战。恰如兵法所说:部队之所以奋勇杀敌,是因为他们拥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战 例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汉军将领王霸、马武领兵征讨在垂惠(今安徽省蒙城县北)割据的周建。马武依仗有王霸支援,没有奋力厮杀,被周建和增援的苏茂夹击,大败而逃。马武至王霸营寨前求援,王霸为断绝马武的依赖思想,并诱敌全军出击,下令闭营不出、不予增援。敌军见状后全力进攻马武,马武只能率军力战不退。在双方激战许久后,王霸见属下几十名勇士断发请战,知士气锐盛,战机已经成熟,便以精骑突袭敌后。敌在汉军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1947年9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命令所属第3纵队(下称3纵)全歼国民党军第53军116师。29日,3纵各部在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指挥下,分别从西安县、东丰县(均为今吉林省辽源市辖区)一带出发,向敌师部驻地威远堡地区(今辽宁省开原市东北)实施长途隐蔽奔袭,于10月2日全歼敌116师,毙伤俘敌共8174人。

计谋分析

激励军心士气。怒战之法虽有“战”字,却非作战之法,实为思想之法,旨在阐明加强部队求战心理对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性。战前应充分教育和激励官兵,当官兵仇敌情绪强烈、战斗意志高涨时再行出战,才能使官兵奋勇杀敌、克敌制胜。王霸“闭营拒援”并非见死不救,而是激发友军斗志与士气的巧妙手段,有效解决马武恃援怠战的问题。

在激励军心士气方面,怒战之法与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广泛开展的“诉苦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为提高部队斗志,多次开展以控诉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罪恶为中心的诉苦教育。威远堡奔袭战前,3纵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开展“诉苦运动”,采取吐苦水、算苦账、挖苦根与复仇立功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官兵为解放劳动人民、保卫胜利果实而坚决奋战的阶级觉悟与牺牲精神。29日深夜奔袭途中,部队紧紧围绕作战任务,边行军、边讲述各单位诉苦典型的血泪史,还让战士在枪托贴上复仇立功的决心计划。官兵们听到讲述、看到计划,“浑身就有用不完的劲”,高昂的战斗热情确保了奔袭胜利。

解决思想问题。怒战之“怒”,“怒”的是军心士气,目的是让官兵怒而奋起,而非怒不可遏,否则,难免有部分人因怒火中烧失去理智,或不能客观分析战场情况,或不能充分领会决心意图,甚至对任务部署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反倒不利于作战任务的完成。所以,运用此法时,不仅要有效激发官兵旺盛斗志,也要注意保持官兵冷静头脑,做到怒不失智,才能有效应对战场复杂情况。王霸拒绝马武求援时,其部将纷纷要求出兵增援。王霸解释道,我军士兵有畏战思想,马武对我也有依赖,我部闭营坚守,敌必会贸然进攻,马武没有外援亦会奋力作战。当敌疲惫时,我军出击就能取得胜利。战势果如王霸所料。

奔袭作战前,3纵对奔袭任务的重要意义有深刻认识,但在奔袭突击目标方面产生两种不同意见。以政委罗舜初为代表的多数同志,为求稳妥谨慎,主张先打外围西丰县,得手后再向纵深扩大战果。司令员韩先楚等同志则认为,打西丰县易使敌蜷缩靠拢或闻讯而逃,无法达成上级明确的全歼目标,应当“以奇制胜”,集中纵队主力直插威远堡,直取敌心脏。经讨论,两个方案一并上报上级,奇袭方案获得批准。正是运用“掏心”战术,使威远堡奔袭战成为我军奇袭制胜的经典战例。

找准出战时机。《曹刿论战》有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运用怒战之法,还需做到“怒”而不躁。不能乘“怒气”随意出战,要做到冷静等待时机、善于抓住战机,有效发挥激励斗志的效果,一鼓作气夺取胜利。王霸选择出战的时机相当精妙,一边是敌我战斗难解难分之际,一边是几十名勇士断发请战之时,战机与士气结合得恰到好处。于是,王霸亲率精锐骑兵,突然出营击敌,最终取得胜利。

3纵官兵在诉苦复仇立功的激励下,冒雨昼夜强行军120余公里,于30日拂晓前按计划进至威远堡以东40公里区域。不过,因8师在进至西丰县以南5公里的钓鱼台时被敌察觉,西丰之敌出现逃跑迹象。为防敌逃跑而贻误战机,3纵按照上级命令,各师立即出发向预定目标奔袭。10月1日晨,3纵部队突然出现在敌阵地前,敌部队尚在出早操,只得仓促应战。正因对战机变化的精准把握,3纵才能把固守之敌变成运动之敌,把难打之敌变成好打之敌,最终仅用4天时间便完成全歼敌116师的作战任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