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落日的余晖铺洒在海面上,宁静的军港微波荡漾。
见到一级军士长刘如军,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他保障演习任务,在青岛靠岸,爬出船舱的时候满身满脸都是黑乎乎的机油。青岛军港的战友吓一跳:“老刘,这是咋了?”“嗐,主机油管裂了。”刘如军和平日里一样,依然笑嘻嘻的。换下的迷彩服不能穿了,他换上一套干净的,但是脸上手上的机油一时半会儿还洗不干净。匆匆吃了饭,他又随船艇驶入了黑夜。
再次见到刘如军,他正蹲在甲板上进行水泵修理教学。他有点喘,汗水从帽檐渗出,砸到滚烫的甲板上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如同长年服役的船艇一样总有些小毛病——他的心脏不太好,颈椎也不太好。老兵看上去还有些虚胖,你不会想到他曾是比武场上的“王者”。
2011年,全军船艇专业比武。刘如军遇到了他的老友,也是他的老对手。老友开玩笑说:“老刘,你一来我们都没有斗志了,干脆回家得了!”“哪里哪里,比武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大家都有机会。”话虽这么说,可刘如军内心还是有点忐忑。他就是奔着第一名来的,既然名声已经打出去了,不拿第一,颜面上也过不去。比武开始,理论、体能他全部领先,却在装卸喷油器时出了状况。他装卸两遍仍然失败,一番检测后发现喷油器是坏的,便要求更换重做。考官左右为难,遗憾地对他说:“你的实力确实很强,但今天运气不好,规则不允许你重做一次。”那是刘如军唯一一次比武场上抱憾而归。
那次比武失利让刘如军意识到,军旅并非是一次短跑冲刺,而是一次长跑、一场漫长的坚持。军旅的光荣和成长不在于某一个高光时刻,而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洒下的汗水。
26年——谈到自己的兵龄,刘如军笑着连说“没想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送走了一茬茬的兵,却把自己铆成了这块“铁疙瘩”上的一颗螺丝钉。这些年经他手维修的船艇装备超过900台次,为部队节约维修经费数百万元;连续10年担任机电兵“教头”,为船艇大队培养了大批机电骨干和专业能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刘教授”。
机电兵,维护的是船艇的“心脏”。在船艇航行过程中,机电兵需要在机舱值班,密切观察机器运转情况,寸步不离。高温、高噪音、柴油味浓重的机舱里,空间和照明都极为有限,常人难以忍受。有一次,船艇经过一处水深、涌大、流急的海域,年轻的战士全部晕了船,苦胆水都吐出来了,甚至连舱室都待不住,裹着被子躺在后甲板上。刘如军当时已经是十几年的“老船艇”了,状态还不错,便代替年轻的机电兵到机舱值班。
当时机舱温度超过40℃,受浪涌影响,船体摇摆剧烈,马达偏偏又出现故障。刘如军在高温下工作2个多小时,汗如雨下。等换好马达,一次开机试车成功,他的迷彩服湿透了,挤出来的汗水能填满一只迷彩鞋。
二
为船艇“看病”近20年,刘如军练就一身绝活儿。船艇很多型号的柴油机他都进行过多次拆卸安装,原理结构早就烂熟于心,单凭望、闻、问、听就能判定故障。
2016年,部队执行演习任务,按要求船艇要在10分钟内驶离码头,可就在这时船艇主机冒起黑烟,关键时候“趴窝”了。时间紧迫,上级通知刘如军马上“出诊”。他赶到现场,立刻钻入机舱,启动主机加速、减速,发现柴油机运转良好……到底是哪儿出了毛病?他侧耳倾听——声音沉闷,还能闻见一股煳味,“肯定是燃油系统有问题!”他据此判定“病症”所在。果不其然,在高压油泵与驱动件的连接处,螺栓松动使供油定时错乱从而冒黑烟。从检查到排除故障,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2017年,大队有一台船艇辅机出现故障,被请来的厂家高工判了“死刑”。“一台辅机10多万,报废了太可惜!”刘如军不甘心,主动向大队领导请缨要修修看。他带领两名骨干查资料、对图纸,拆装、测试辅机的每个部件……在狭小的机舱里,身高1.8米的刘如军蜷缩着身体,钻进密密麻麻的管路之间,在闷热而嘈杂的环境中,历经一个星期的攻关,最终排除故障、救活辅机。
在外人看来,刘如军排除船艇故障总是信手拈来、手到病除,其实,成功没有捷径。“机器故障有时候并不复杂,但很多人就是解决不了,这需要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直觉灵感的融会贯通。”
都说“师父领进门,学艺在自身”,可刘如军与90后、00后年轻战士不同,他从入门起就没有师父带路,全靠自己琢磨。在大队,老兵们几乎都知道刘如军的一桩趣事:刚结婚的时候,爱人来队,正赶上船上机器出现故障,问题久攻不下。他的痴劲儿一下子上来了,晚上挑灯夜战查阅资料,白天钻进机舱反复摆弄机器,对着机器一坐就是大半天,简直像走火入魔。整整3天,船艇问题解决了,爱人却不见了,原来是一气之下回老家了,还给他撂下一句话:“你跟机器过日子去吧!”多年后,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刘如军呵呵一笑:“这机器也跟媳妇儿一样,要懂它、敬它、爱它,摸清它的脾气秉性,才能默契配合、亲密无间。”
聊起爱人张玉兰,刘如军欲言又止。他知道她的付出实在太多。2019年,张玉兰老是咳嗽,刘如军几次催她去医院检查,但她不愿独自前往医院,就安慰刘如军:“没事,就是感冒咳嗽,过一阵子就好了。”后来家里发洪水,张玉兰一个人楼上楼下搬家具,一下子累倒了。刘如军回家后带她去医院,竟查出是肺癌早期。突然而至的噩耗,重重地砸在刘如军的心坎上。治疗前期,他瞒住妻子,骗她说是“慢性炎症”,可时间不长就“露馅”了。毕竟刘如军不能经常回家,就在张玉兰自己去医院拿药那一次,她看到了单子,受到巨大的打击,心情一度抑郁。经过一年的治疗,她的病情才算稳定。
三
船艇需要细心照料,家庭也需要。2012年,刘如军已经满足转业条件,家人都盼着他回去,他觉得也许到了告别的时候。然而船艇大队即将接领新装备,急缺机电高级技师,领导诚意挽留他。内心深处,刘如军也舍不得他的船艇,思量再三,决定留下来。任职命令还未下达,他已经踏上了接装的征程。
技术过硬,敢于担当,十几年来,每一次接装,刘如军都是必不可少的带头人。2019年,他前往大连接一艘新型综合保障船。这是大队有史以来接装的吨位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新型船艇。
“你们此次任务比以往更艰巨,不仅要检查检验全船设备的性能及质量,还务必把新船弄懂、摸透,在最短时间内让新船形成战斗力!”出发之前,大队领导殷切交代。
到达现场后,刘如军立即走进船舱,对全船7000多根管路、10万米电缆线,一根根地熟悉、一米米地摸索,仔细查阅说明书、反复和工厂工程师沟通,总算做到心中有数。他发现该船空调及取暖设备存在设计缺陷,不能根据室温自动控制设备运转,需通过人工手动控制送风机,当即与船厂技术人员沟通,建议改装自动控制的送风机。然而船厂技术人员研究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以“超过合同规定的内容”为由拒绝了改装要求。
刘如军决定自己研究改装方案。
船艇接回大队后,已经是11月份,面对寒冬,取暖问题愈发突出。刘如军对着图纸认真研究,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经过近30次试验,在风机控制线路和温度控制器之间加装4根控制线,实现了送风机自动启断的功能,彻底解决船艇冬季取暖难题。
一茬茬的年轻士兵来到船上,刘如军已然是“前浪”,可他不但不服老,还不断更新自己,带动“后浪”。从实战需求出发,为教而研、为战而研。刘如军似乎已经忘了,还有几年自己就要退休。但他没忘,当前要务是培养人才,不能让船艇人才断层。“现在的年轻战士心思活络,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东西,希望能在退休之前把我会的东西都教给他们,希望他们都能超过我们。”
春去秋来,在狭窄、潮湿的机舱里,刘如军常常躺着进、钻着出,凉着背、闪着腰的情况时有发生,他因此患上腰肌劳损,常年的机器轰鸣声也对他的听力造成影响。“天天给机器看病,你自己一身病也不知道治一治。”听到妻子张玉兰抱怨,刘如军抬起手伸到她的鼻子下面:“你闻闻,我手上有什么味道?”张玉兰一脸疑惑:“啥味儿啊?”“海水的味道,你没闻见?”张玉兰一拳打在他身上:“我看你是魔怔了!”夫妻俩笑作一团。
对于刘如军而言,“这一辈子与船艇很难再分开,自己就铆在这片海了。看到船艇的‘心脏’跳动有力,我就感觉自己身上特轻松,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面对船舱里的“铁疙瘩”,刘如军的目光总是充满专注与热情。机舱的机器设备自然也给了他最真诚的回馈——只要一面对他,它们就会变得温顺。从机电兵到高级技师,26年的青春在海岛筑梦,他说,军旅是一次长跑,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