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军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火熔炉锻造必胜信念


■杨鑫磊 陶成龙

《战火熔炉》作为一部13集的战争题材剧集,创作者选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的一个连队为视角,以赵和、陈天放、雨三湾3位角色为视点展开叙事,呈现一段跌宕起伏的战斗故事。

赵和这一角色的经历设定颇具意味,他原是国民党军坦克部队的排长,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虏并加入我军成为一名“解放战士”。抗日战争期间,赵和曾与美军一起在缅甸作战,还曾赴美国留学。赵和既对美军编制、体制了然于胸,又对其战略战术研究得十分透彻。这使得赵和出场之初,面对实力远胜于我军的敌军,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赵和一开始就认为“志愿军不可能战胜美军”,前两集中甚至认为其所在连队的一些行动“根本是去送死”。然而,几场战斗后,战友们灵活的打法、坚定的信念,证明美军是可以被打败的,赵和也逐渐融入到集体之中并扭转之前的错误认识,确立必胜信心,并在战斗中充分发挥其熟悉美军的特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

雨三湾这一角色为推进叙事起到重要作用。作为4连唯一一名女战士,雨三湾身世传奇。她是一个弃婴,1927年在三湾村被工农8班的8名战士在雨中捡到,所以取名雨三湾,这8名战士成为她的8位父亲。

雨三湾的名字象征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我党我军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和制度,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雨三湾8位父亲的人生轨迹则勾画出一部人民军队的光荣奋斗史。“一爹在直罗镇,死在东北军手里”,这是指西安事变前的“反围剿”。“二爹死在平型关,三爹、五爹‘五一大扫荡’的时候跳崖了,四爹在关家垴之战被鬼子炸掉一条腿,失血太多没救过来”,这些都发生在抗日战场。“五爹后来去了上海,死在76号(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手里;六爹被调到平西,1943年局面紧张,每天亲自盯电台,走几十里山路送情报,累到吐血,咽气之前还在写电文”,这分别指敌后沦陷区的情报战。“七爹在延安去了炮校,后来去了东北,1948年10月初在义县,朱校长要上去看弹着点,他不放心跟着一起去了,踩上了反步兵地雷”,这里的朱校长指的是东北炮校校长朱瑞,于解放战争中牺牲。八爹则是她现在的领导、军政治部主任余万里,同样战斗在朝鲜战场。

雨三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勇上前线、巾帼不让须眉,出任代理班长的她训练严格,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她与赵和相互帮扶成长,与4连其他战友并肩前行、无畏冲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她最终成长为连代理指导员。

陈天放是一位有着优秀作战技能和素养的老兵。陈天放敢爱敢恨,因战友在解放战争中因赵和而牺牲,对其怀有恨意。不过,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共同的战斗经历,使陈天放放下了恨,与赵和建立起牢固的战友情谊。陈天放“接地气”的角色形象,得到许多观众的认同。

同时,剧中道具也十分细致。如4连在救助受伤的兄弟部队战友时,伤员头戴大盖帽。这段剧情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最早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穿着的正是配有大盖帽的50式军装。4连所属部队由于入朝时间较晚,所以佩戴的是方便作战的49式软帽。

同时,《战火熔炉》也真实细致反映了我军连队的具体工作方式。当连长与指导员出现意见分歧时,由连党支部开会讨论、表决通过决议,表现了我军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的优良传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