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临津江畔写传奇


■谭长俊 安东海

清晨,阳光洒进连队荣誉室,在晨光的映照下,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显得格外醒目。

“这些泛黄的报纸里,有战火和硝烟,更有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装步五连连队指导员张国奇手捧1951年1月8日出版的志愿军第39军116师机关报——《战旗报》,诵读着《钢铁连突破临津江》,把战士们的思绪带到了当年的临津江畔。

《钢铁连突破临津江》一文讲述的是该旅前身部队在临津江战斗中的英勇事迹。1950年10月,连队入朝不久便首战云山,毙伤敌百余人。之后,在第三次战役临津江战斗中,担负第一梯队尖刀突击任务。

临津江由东向西横贯朝鲜中部,江宽100至150米,水深1至2米。江南岸为天然峭壁,高7至10米,不便攀登,敌人还构筑了3道防御阵地,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并使用照明弹、夜航机和探照灯实施监视,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1950年12月28日,受领任务后,老连长厉凤堂组织官兵对地形、水文、敌火力配系等进行了详细侦察,反复进行推演,做到每个战斗小组都清楚各自战斗任务,甚至对在哪里架梯子、从哪里攀爬悬崖等细节都考虑到位。针对作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连队官兵还提出了脚上抹猪油防冻、鞋底绑草绳防滑、长杆拴铁钩破雷等应对办法。

为保证进攻的突然性,连队官兵提前进入阵地隐蔽一天一夜,很多人的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战斗发起当日凌晨,临津江畔下了一场大雪,这给进攻出发阵地增添了一层天然伪装。

战斗打响后,排长王凤江带领尖刀排冲在最前面,在火力掩护下,快速向结冰江面奔跑。江面冰层很快被敌人炮火炸裂,许多战士就跌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由于在敌人眼皮下潜伏了一昼夜,下水后下半身被冻得没有了知觉。王凤江一只手举着枪,另一只手扶起跌倒在水中的战友,高喊道:“同志们,坚持住!上岸就是胜利!”在结冰的江水中,战士们推开冰块,冒着敌人炮火向前冲锋。全连官兵冲过临津江,攻占了敌人的前沿阵地。

战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这次突破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出其不意制胜;二是大胆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没有被敌人发现;三是大胆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距敌前沿300米处进行直瞄射击,准确地摧垮了敌人的工事。

因战斗英勇,连队被志愿军第39军授予“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这段光荣的历史刊登在了《战旗报》上,也铭刻在了每名连队官兵的心中。1955年秋,这个战例也成为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员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战例。

读罢全文,张国奇小心翼翼地收起了报纸,但内心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每次读完这段历史,仿佛接过了先辈们传来的接力棒。只有倍加努力,才能对得起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图为1951年1月8日出版的《战旗报》。照片由谭长俊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