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今年4月,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开展“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10月下旬,历时6个月的活动圆满结束,百余名媒体记者,寻访老兵开展面对面采访;600余名文艺工作者以老兵事迹为原型,创作数千件文艺作品;各级媒体平台集中报道老兵先进事迹,刊发稿件300余篇。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时代凯歌,在白山松水唱响。
铭记英雄——
四部门合力挖掘老兵事迹
白山松水,曾是东北抗联主战场、解放战争的战略要地、抗美援朝的生命通道,这里涌现出无数革命英烈,这里有太多浴血沙场、解甲归田的老兵。
年初,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一次老兵工作调研中了解到,全省仍健在的参战老兵数量众多,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从不向政府提任何要求。
“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遗忘。”为全面系统做好老兵历史的“抢救”工作,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对学习宣传优秀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作出部署,并将“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列为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2020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4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制订活动方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对活动进行部署: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省军区系统负责调查统计健在的抗战老兵和抗美援朝老兵基本情况;宣传部门负责采访报道老兵先进事迹;文学艺术界负责创作老兵题材文艺作品。
“老兵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让岁月和时代难忘的故事。我们要把他们的英雄故事告诉当代青年,留给明天!”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激动地说。10余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寻访老兵,并编纂出版《抗战老兵口述史》一书,成为记录吉林省抗战老兵事迹的重要文献。如今,个人行为变成组织行动,已年逾古稀的曹保明十分欣慰。
万事俱备。5月27日,吉林省“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大幕全面开启。
走近英雄——
数千件文艺作品展示风采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魂,文以铸之。这次寻访老兵活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动600余名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用饱含真情的画笔、镜头和文字,多方位再现老兵风采。
“以前打仗的时候,在缴获的战利品中,看见过日本鬼子、国民党高官的画像。做梦也想不到,我活到95岁,还有人给我画像……”在新四军老兵史保东家里,老人双手捧着省文联艺术家专门为他创作的肖像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史保东老人从戎24载,在战斗中10余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2015年9月3日,他应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当时,90岁高龄的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受阅部队行军礼,电视直播画面定格他敬礼的特写镜头,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敬礼老兵”。这一次,画家王东明把他敬礼的瞬间用画笔生动再现,让老兵激动不已。
画家们为老兵画像,摄影家则用镜头定格老兵。延边州退役军人、摄影家李长森历时3年半,辗转延边各地寻访到180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健在老兵,创作摄影作品《百名老兵相》,使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成为全社会的永恒记忆。7月24日,在全省“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展上,专门为他开辟摄影展区,成为作品展上的热点区域。
93岁的老兵姜明山居住在长春市一栋上世纪70年代建的普通民宅,这套不到60平方米的老房子,是他妻子单位当年分的福利房。姜明山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且屡立战功的厅级离休干部,这些年,组织上多次要为他改善居住条件,可他一直拒绝:“有个地方住就行了,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现在已经很幸福了。”
“老兵的人生是最美的故事,我要用手中的笔还原他们的精彩人生……”作家邱苏滨与姜老朝夕相处,历时一个月,将老英雄的事迹一一记录,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甲等模范的本色人生》。姜明山的子女读罢感慨道:“牺牲奉献是军人本分,这就是我父亲最真实的画像。”
宣扬英雄——
百余家媒体唤醒红色记忆
活动中,吉林省各地各级百余家媒体的记者相继走进老兵家中,采访挖掘老兵事迹。他们采用“现场讲解+故事描述”“一镜到底+播音解说”“资料镜头+特技制作”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寻访、讲述、传播英雄故事。
“几个月的采访,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激励,与每一位老兵的零距离接触,都在翻阅历史记忆,让我们备受教育与鼓舞。”全程参与寻访活动的《吉林日报》记者赵梦卓告诉记者,她已记不清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流了多少次泪:
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启岗在一次吹响冲锋号时,被弹片击中头部,伤疤留存至今。受访时,老兵拿出珍藏多年的军号,压在嘴唇上,用尽全力吹出断断续续的号音;
老兵郑居元,面对敌人几挺重机枪组成的火力网,巧妙抓住战机,和战友配合,把爆破筒塞进碉堡机枪眼,摧毁碉堡。复员后,他把每年的补助全部捐给村小学的孩子们;
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92岁老兵臧庆海,拄着拐棍坚持给孩子们上国防教育课……
“我们的采访是一次同时间的赛跑,致敬英雄,就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当获知即将接受采访的榆树市老兵滕文树刚刚去世的消息,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旭岩当场哽咽。
“宣扬老兵,就是唤醒红色记忆。”吉林省委宣传部领导介绍,寻访老兵活动开展以来,记者们累计采写稿件300多篇,拍摄照片近万张。通过各级各地主流媒体同步刊播或转载,老兵事迹每天都在以文字、图片、微视频等不同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截至目前,各类媒体刊发、转载老兵事迹10余万次,老兵事迹网上点击浏览量累计超百万次。
“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士,现已变成步履蹒跚的老人,但他们依旧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一位大学生在网上留下这样的感言。
吉林省军区领导感慨:“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战争不相信眼泪,和平非他人恩赐,只有加快推进强军步伐,才能固我国防,才能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