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傍晚时分,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三青山镇大房身村的文化广场上,响起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农忙归来的乡亲们听听歌,跳跳舞,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刚告诉记者:“这个广场是全镇面积最大、设施最好的,附近村屯的乡亲们都愿意到这儿放松放松。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松原军分区的帮建啊!”
三青山镇盛产马铃薯,素有“粉条之乡”之称,大房身村村民的经济收入除了粮食作物,主要靠制作粉条。然而,百余个手工作坊产生的大量污水,都排到村中的一个低洼处,经年累月形成一个巨大的污水坑。每到夏天,蚊虫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改变,发生在两年前。2018年9月,松原军分区与大房身村结对帮扶。军分区政委马永健带领帮扶工作队到村里调研时,发现这个污水坑。“这个水坑有多少年了?”“多少年我不知道,反正我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这样回答。
王仕刚说,这个污水坑一直困扰着全村人,不少有条件的村民为了逃离“苦海”,选择迁居别处。
“环境污染问题不解决,帮扶队决不能收兵!”马永健向村民立下军令状。请专家、搞评估、做预算……很快,关于大房身村污水坑治理方案提上了军分区党委常委会。帮扶队建议,将污水坑填平后,就地改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这样既可以治理环境污染,又能解决村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的问题。
“多少年都没解决的难题,靠我们一个帮扶单位解决起来谈何容易?”“帮助贫困户脱贫就可以撒手了,何必自找苦吃?”起初,有人提出了质疑。的确,初步算了算,这项工程少说也得上百万元,军分区很难拿出这笔钱。而且,工程一旦上马,生产粉条的村民只能停产,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这条路能行得通吗?
“安居才能乐业。这样的人居环境,老百姓腰包再鼓也感觉不到幸福。作为军人就应该啃最硬的骨头。”最终,军分区党委一班人拍板决定:启动大房身村环境治理项目。
说干就干。军分区党委接连走了几步棋:向省军区申请扶贫经费,协调长岭县委、县政府落实配套资金;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先后3次研究改建方案;协调县委、县政府在三青山镇扩建粉条产业园区,将大房身村粉条加工作坊迁到产业园区内;2019年10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2020年9月,工程竣工。
记者走进文化广场,一座八一军旗的雕塑矗立在广场正中,底座上镌刻着“军民鱼水情”5个红色大字。长岭县人武部政委林凡说:“这5个字是应全体村民地呼声刻上去的,表达了他们对军分区官兵的感恩之情。”
广场四周,绿树成行,流水潺潺。广场中央,大房身村、夏家村、前伏山村、三青山村4支秧歌队正在这里演出,唢呐声声、锣鼓喧天,围观群众不时发出阵阵喝彩。
一位临退休的镇政府干部指着广场旁边的一栋民房说:“这就是我的家,因为以前挨着水坑,根本没法生活,我就搬到镇里住了,房子也没卖出去,现在给多少钱我也不卖了,退休后要回来享福啦!”
昔日污水坑,今朝欢乐园。记者发现,来这里参加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这里俨然成为村民劳作之余放松心情的欢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