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悲壮的山,坐落在辽北小城西丰城东南32公里处。
1936年8月,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在军长兼政委杨靖宇率领下,以城子山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燃起武装抗日的烽火。三师一部在政委周建华指挥下,击毙冈田中佐、坂本少佐及士兵共13人,挫败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王仁斋师长带领三师游击队多次进入沈阳城内活动,活捉奉天测量局日本高官村上博,使敌人惊恐不已。日军调集重兵对三师进行围剿,抗联官兵惨遭血腥镇压,沟沟抗联战士血,山山抗联英烈魂。山高路险、林深树密的城子山,成为三师将士抗击顽寇、休养生息的主阵地。
为躲避日寇追杀,抗联三师在密林中挖地为房,搭木作床,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一座座地窨子,向下挖出几十厘米,顶上盖着树枝野草。日军为了断绝抗联的物资供应,对游击区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对资助抗联的群众一律枪杀。
《西丰县志》中记载,1938年,日军在西丰全县实行“归屯并户”,把分散居住在山沟里的农户归到“部落”,在周围挖壕沟、砌高墙,设岗巡逻,群众出入要挂号,同时把民众的口粮强制收缴,仅配给两三天的粮食。这使抗联三师处于无房可住、无衣可穿、无粮可吃的绝境之中。
“天大的房,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抗联三师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只能靠野菜、树皮、草根充饥,饿得不行就把衣服里的棉絮撕出来,和雪揉成一团硬吞下去。一名幸存的抗联战士回忆:“被围困的时候,一根萝卜坚持一个礼拜。”
“雪里吃,冰上眠,树皮草根当干粮;不怕苦,不怕难,抗联战斗在高山上。”三师的勇士们身处饥寒交迫之中,却怀抱“夺回我河山”的壮志豪情,4名师领导全部为国捐躯,在白山黑水间写下悲壮的史诗,用生命支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在城子山抗日根据地,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其间,日军曾出动1万余人进行“五县会剿”,见人杀人,见屋烧屋,尸山血海,惨不忍睹。西丰县退休教师张直卿回忆说,一天在教室里正给学生上课,看见日本人武岛正在毒打一个当地青年。两声枪响后,武岛用手托着一个血淋淋的纸包,“拿这颗心去做菜吃,吃了人心,可以壮胆,能多杀中国人。”
在密营深处,一棵椴树和一棵柞树生长在一起,树根紧密相连,树干融为一体。当地人称之为“夫妻树”,我却愿叫它“军民树”。三师注重依靠人民,团结群众。各连排都设有宣传干事,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群众一致抗日。根据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三师送给养、救伤员、传消息。以“金山好”为首的一些土匪,改编为“抗日军”,受三师直接领导。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些贪生怕死者、贪图享乐者成为置抗联于死地的毒瘤。
1938年6月29日,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率所部115人叛国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将抗联部队逼入绝境。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第一军、第二军统一改编,实行分区作战。1938年11月,三师离开城子山去金川县与军部会师。三师成立时有1000多人,在日军的屡次围剿和残忍屠杀下,撤出城子山时尚不足百人。
烈士的鲜血浸染了他们倒下的土地。每到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红透,如火焰在燃烧,似红旗在飘舞。
今天的城子山,山奇水澈,峰青峦秀,已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登上城子山主峰,极目远眺,山相抱,水相连,一派祥和安宁景象。
当年,杨靖宇将军反问劝他投降的赵廷喜:“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是对所有中国人的考问,今天听来,依然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如都像赵廷喜之流“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哪里还会有今日之中国?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今日之中国,已在风雨洗礼中脱胎换骨;苦难的岁月,将永远停留在记忆之中。英雄不曾远去,奋斗自有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