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一个战士如果能从战场上凯旋归乡,应该与战死沙场的烈士共享荣光。在湖南省洞口县,就有这样一位90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
这位老人叫尹华钦,1930年出生于洞口县山门镇。全长300多公里的雪峰山脉延绵至此,呈现出一个弯刀般的弧形。站在老人的居所举目远眺,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雪峰山,山上的白云如同积雪,自有一股静穆之气。此地可谓钟灵毓秀,被誉为两造共和的护国将军蔡锷,就是山门镇人。1935年12月,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曾经过此地。发生在这里的雪峰山会战,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飞扬跋扈的日军从此江河日下。
在红色文化和英雄气概激荡之下,尹华钦自幼就在心底埋下了精忠报国的火种。1950年8月,刚满20岁的尹华钦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军,编入15军45师,任该师135团营部通信员。1952年2月,尹华钦随部队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每一步都要从枪林弹雨中狭路求生。据尹华钦回忆,刚到朝鲜的第一站新义州,一下火车,就遭遇了敌机轰炸,“8架飞机,像老鹰一样在天空盘旋”。随后,更多敌机赶到,轰炸机群对地疯狂扫射,从上午8点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钟,这群嗜血的“老鹰”才带着满嘴鲜血在夜幕中离去。
“很多士兵是第一次踏上战场,刚开始以为是自己的飞机为他们列阵举行的欢迎仪式。”不少战友还未持枪杀敌,就已牺牲在出征路上。迎面而来的炮火,让尹华钦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但他并没有心生惧意、就此退缩,敌人的嚣张气焰,反而激发了他的战斗决心。
机警能干的尹华钦很快得到领导器重,被调到师部警卫连,在那里,他认识了135团的黄继光。在尹华钦的记忆里,黄继光是个勇武果敢的汉子,志趣相投的两人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在生活中也常有来往。
随着战事加剧,警卫连也被派遣到一线阵地,“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没有官兵之分,不管营长、连长,都是战斗员,大家都拼了命地往前冲。”尹华钦说,在冲锋陷阵的路上,大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上甘岭一场战斗中,被一块弹片击中腿部,英勇负伤的尹华钦只能回国疗养。3个月后,伤愈的尹华钦主动请战,重返朝鲜。
当时,部队准备给尹华钦评二等伤残,但被他拒绝了。“我想继续上战场杀敌。”老人一脸坚毅,“再说,我当时还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带着残疾证,怕回来找不到老婆。”说到这里,老人腼腆一笑。拒绝评残的背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牺牲的战友相比,尹华钦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微不足道。在他的潜意识里,一定把战场当成了另一个故乡,只有在那里,才能像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也只有在那片动荡的热土之下,才能找到自己的安魂之地。
战争的硝烟,如同烙印般镌刻心底,时光过去60多年,尹华钦总会梦到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他的言语中充满对牺牲战友的缅怀和敬意,以及未能与他们共同赴死的愧疚。
在尹老的记忆里,许多战斗的具体时间、战友的名字,都已变得模糊,但是“597.9高地”一直被他深深铭记,因为他的战友、英雄黄继光就牺牲在这座高地。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作为战场最主要的阵地597.9高地,发生了惨烈的交火。正如秦基伟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阵地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山头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战场上空,昏天黑地,硝烟缭绕。随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与此相联系的是兵员的伤亡,血肉横飞的场面司空见惯……”
战役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所有后勤保障部队奔赴前线,师部警卫连也就地集结,增援前线部队。尹华钦所在部队的支援目标正好是黄继光部队主攻的597.9高地。在跟进支援过程中,尹华钦目睹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经过,“当时6连打得就剩下几个人了,黄继光为了掩护我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就冲上去了。子弹打光了,手雷扔完了,他就拿身体扑向敌人的枪眼。”回想起当时的一幕,老人眼里噙满泪水。
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重新夺回战略要地,尹华钦也因作战勇猛荣立三等功一次,但英雄黄继光倒在了冲锋路上。1953年2月,为了安抚英灵,部队首长决定派人将已经安葬的黄继光遗体护送回国。因为一线作战部队难以抽调,而警卫连人员相对充裕,尹华钦和战友一行5人组成的分队,有幸承担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我们坐在列车专设的一节车厢里,因为保存条件有限,英雄的遗体已经开始腐烂了。”老人陷入悲伤的回忆之中,“原计划将黄继光的遗体护送到四川省中江县,但是,一则担心遗体受损,二则担心英雄的母亲睹物伤怀。经请示上级同意,又改道将烈士遗体护送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烈士遗体交付给陵园管理方的第二天,尹华钦就踏上了返程的列车,回到战场。
1953年7月,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年23岁、英姿焕发的尹华钦带着荣光凯旋。次年,他被安排到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任武装部长。1962年,尹华钦调任湖南省洞口县花古乡武装部长,在异国他乡辗转10余年的他终于回到故乡。1965年,尹华钦又被委以重任,调至林业局任罗溪杉楠基地总站站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近20年。其间,他扎根大山,带领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植树造林10万余亩。多年以后,过去的荒山变成了一片蓊郁的树林。老人说,这是他回乡后干的引以为傲的第一件大事。
他引以为傲的第二件大事发生在1984年到1992年。光荣退休后的8年间,尹华钦用自己的退休金和所有积蓄,建立洞口县第一座光荣院,由他担任院长,带着40余号人,赡养那些老无所依的抗战老兵。
1992年,62岁的尹华钦回到农村老家。他在老家一直没闲着,整天忙于农事。2020年9月23日,当我们采访摄制组一行人赶到他家的时候,尹老正满脚泥土从田地里忙活回来。老人已到颐养天年的年龄,完全不需要这么操劳,但他还是不听子女的劝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心打理着家里的几亩田地和一片山林。
“家里每年都会收获一两千斤农作物,去年产出的大豆还卖了600元钱,都是两位老人辛勤劳动所得。几年前,他还自掏腰包修了一条村道。”在县里统战部门任职的长子尹祝和既欣慰又无奈地说道,“每次叫他们好好安享晚年,就是不肯听,说是一天不干活就浑身没劲。不过只要身体好,就随他吧。”屋前的晒谷坪里,堆满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屋后山上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则是尹华钦70多岁后陆陆续续种下的。
我们问老人为什么整天这么操劳,他说:“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一心为民。我会一直干到停止呼吸。”在他看来,故乡是另一个战场,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奋斗不止。
不落征帆——他的一生都在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