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军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同命运的“小船扛大炮”


■张远年

英国海军“内伊元帅”号浅水重炮舰

19世纪中期至末期,曾出现两种比较奇特的军用舰艇:浅水重炮舰和“蚊子船”。这两种舰艇同样拥有大口径舰炮,用途相似,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浅水重炮舰这一中文称谓表现了这种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军舰性质。这是一种以浅水近海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拥有大口径火炮的军舰。不过,其中文称谓没有体现的一个特点是,这种军舰一般也拥有坚固装甲。实际上,第一艘也是最有名的浅水重炮舰“莫尼特”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真正装甲防护的军舰之一。

浅水重炮舰凭借良好防护性能和优异火力,在很多国家的海军中都有装备。大多数情况下,浅水重炮舰作为岸防或对陆打击的移动火力点,活跃于海岸线附近。

在当时的海军强国英国,浅水重炮舰也占据一席之地,包括著名的“内伊元帅”号浅水重炮舰在内,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都在设计建造这种火力强悍、防护到位的军舰。

同样是“小船扛大炮”,更加追求性价比的“蚊子船”,却很快退出海军装备舞台。

“蚊子船”最初是由英国设计师乔治·伦道尔设计的新型军用舰艇,在吨位非常小的船体平台上加装大口径火炮,用作水上移动炮台。“蚊子船”航速很慢,几乎没有装甲防护,最初被称为“伦道尔”炮艇,因为体型小却能“咬人”,故在中国也被称为“蚊子船”。

与当时的海军强国为追求性价比而装备浅水重炮舰不同,绝大部分“蚊子船”由当时的海军发展“后进”国家装备。如清朝的海军就曾引进不少“蚊子船”用于海防,期望凭借这些小船上配备的重炮在近海完成对敌打击。不过,这些“蚊子船”因自身吨位小、适航性差、战斗力有限、技术前瞻性不足等原因,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在甲午海战后损失殆尽。

浅水重炮舰和“蚊子船”,前者是强国海军的“经济适用型”装备,后者是弱国海军的“撒手锏”,虽然都主打高性价比,但不同设计思路,决定了两种舰艇不同的发展轨迹。一个能够开枝散叶,直到二战后还能继续服役,一个却只能逐渐走向消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