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军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那座永远炸不断的桥

一位军迷眼中的《金刚川》


■李 帅

10月23日,耗资4亿元人民币制作的战争题材影片《金刚川》一上映就迅速登上热搜,成为军事爱好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同上甘岭、长津湖相比,金刚川这个名字鲜为人知。出品方选择这场战斗,是因为《金刚川》的故事背景是著名的金城战役。与上甘岭战役这样的防御作战不同,金城战役是一场志愿军主动发起、取得辉煌胜利的进攻战役,而且是一场“以战逼和”的政治仗。

1953年1月20日,主导介入朝鲜战争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下台,艾森豪威尔上台。面对这场损失数百亿美元和10余万美国青壮年的战争,艾森豪威尔想尽快“体面地结束战争”,并在停战谈判中做出一定让步。不过,李承晚当局并不想停战,一旦停战,其所谓以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将化为泡影。因此,李承晚当局在战俘问题上不停制造麻烦,妄图破坏停战谈判。

为给李承晚当局施加更大压力,早日促成朝鲜停战,经彭德怀建议,毛泽东6月21日晚决定在停战前再对南朝鲜进行一次军事打击,即金城战役。7月13日,志愿军集中5个军兵力和1483门火炮,在金城以南上所里至北汉江之间的地区,向南朝鲜军阵地发起进攻,不到一小时就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的前沿防御阵地,并迅速向纵深进攻。14日18时,南朝鲜军全线崩溃,志愿军向南扩展180余平方公里,并先后击退“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约8个师兵力的大小反击1000余次。至7月27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敌5万余人,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可以说,金城战役是“停战协议”签订前的最后一战,也是锁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决胜局”!

影片《金刚川》的故事就是在金城战役的大背景下展开:为保证人员和作战物资通过金刚川上的一座木桥到达前线,志愿军工兵和高炮部队与美军战机展开炸桥和修桥的激烈斗争。

《金刚川》分别以步兵、美军飞行员、高射炮兵3个不同视角聚焦“金刚川桥”这一战斗,最后以工兵搭起人桥进行情感升华。与诺兰的《敦刻尔克》式“一月一天一小时、三线交叉剪辑时空”不同,《金刚川》遵循古典戏剧理论的“三一律”:地点(金刚川上的金刚桥)、时间(“此刻”到次日6点前)、情节(架桥渡桥的主要矛盾线索)均保持一致。

《金刚川》中,没有超级英雄,但人人都是超级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川》就是一个英雄群像电影。在无数无畏个体成就的英雄群像中:步兵带着战友遗愿冲过金刚川,歼灭5万敌军;前出保障通信而牺牲的女兵,明知桥旁有危险仍义无反顾;那些并未露面的“喀秋莎”火箭炮炮兵,火龙尖啸、天降正义,以火箭炮端掉美军炮兵阵地,奏响敌人的灭亡之曲!

最让人感动的,无疑是那群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桥梁安全的高射炮兵。张译饰演的张飞同吴京饰演的老关,一根玉米、一个烟盒、我来当靶子你隐蔽的互相保护,其袍泽之谊不亚于张翼德和关云长。特别是老关在暴露炮位上打光炮弹后,为吸引敌机,毅然打出那颗致使自己牺牲的照明弹。张飞在最后关头也做出同样选择,为掩护大部队过河减少牺牲,点亮炮位边的篝火吸引敌机。在他下令“点火”的那一刻,身边的战友们明知暴露意味着死亡,却依然坚毅地洒下汽油、点燃火堆。

最后,美国轰炸机用燃烧弹将桥严重损毁,但硝烟散去,一列列志愿军仍然高喊杀声冲向对岸。原来是工兵跳入水中,搭起一座人桥。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钢琴背景乐中,在战士们奋勇向前的慢镜头中,在炮火、坚韧、血海中,他们以身为桩、以肩为路,搭起一座“永远炸不断的桥”,塑造出一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群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