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纳卡地区冲突中,无论是亚美尼亚,还是阿塞拜疆,都称己方民用设施遭受袭击,引发人们对民用目标特别是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关注。
重要经济目标包括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基地、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水库、电站等,是国民经济之命脉、战争潜力之基础、社会稳定之基石,一旦遭受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次生灾害、连带毁伤,不仅影响国计民生,而且影响战争进程。鉴于此,各国对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几乎与战争同步进行。国防和军事领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不日新者必日退,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也需要紧跟战争形态演变和形势发展,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
在防护力量上,应当变单打独斗为军地一体。重要经济目标易暴露、隐藏难,战争中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要想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效拦截敌空袭兵器,降低遭受袭击的概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我国国土防空的体系优势。
包括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在内的人民防空,与要地防空、野战防空共同构成我国“三位一体”国土防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属于军民一体的联合行动,组织防护行动不能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而应该将人民防空行动纳入战区联合防空作战计划,融入战区主战格局。
各级人民防空指挥部应主动接受战区联指的统一指挥,将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纳入战区联合防空行动总体部署,搞好人民防空方案与军队防空作战计划的衔接,综合采取“主动打、积极抗、严密防、快速消”等手段,增强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效能。
在防护手段上,应当由单纯防范“硬打击”拓展为软硬兼顾。近年来,由于光电成像、图像处理、信息传输、精确制导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战场侦察监视、目标捕获能力空前提高,对战场上的重要经济目标构成严重威胁,目标一旦被发现和定位,极易被精确制导武器“秒杀”。
敌方在对目标实体进行火力“硬打击”的同时,还会对目标的网电系统实施悄无声息的“软杀伤”。2011年11月,美国、以色列联手将“震网”病毒植入伊朗核设施控制系统,导致其部分提炼浓缩铀的离心机瘫痪。
因此,组织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必须强化软硬兼顾的理念,坚持信息防护与实体防护并重。既要采取修建防护工程、提高设施设备防空抗毁的机械强度,防止“硬摧毁”;又要采取信息防护措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正常运转,特别要重视提高目标单位生产调度指控中心、通信枢纽、自动化电气设备的信息防护能力,防止“软杀伤”。此外,还可采取伪装措施,改变目标外形、干扰侦察制导系统或设置假目标等“软防护”手段,进一步提高重要经济目标战场生存能力。
在防护理念上,应当变被动为主动。重要经济目标之所以需要加强防护,就是因为大多建在地面之上,易暴露、难掩蔽。特别是在信息化战争中,“发现即摧毁”,重要经济目标的生存难度越来越大。“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应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将重要经济目标分期分批转入地下、半地下;新建重要经济目标应考虑战时防护要求,合理确定建筑位置、高度、形状,最大程度避开敌方打击锋芒,使我方国计民生在战时不受到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