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以血为墨,翩翩手稿重如山


■冷晓嫒

“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的争夺。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耳朵震聋了……”

每次读著名作家魏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撰写的战地通讯《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笔者都会被志愿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深深打动。只不过这次是站在鸭绿江畔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亲眼看到作家饱含深情书写的手稿,又有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那泛黄的红格稿纸,竖行书写的毛笔字,反复修改涂抺的痕迹,带着战火硝烟的气息扑面而来,令笔者在肃然起敬中感受到了这份手稿的分量,在久违的感动中触摸到了一种刚烈和不朽。

“这份手稿写于1951年,共9页,生动描述了志愿军指战员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顽强坚守防御作战的艰苦历程。”纪念馆解说员告诉笔者,魏巍在朝鲜战场上,通过所见所闻和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志愿军的指战员进行采访,写下了这篇战地通讯, 同年3月24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在祖国已经是春天了;可在这儿一切还留着冬季的容貌。宽阔的弯曲的汉江,还铺着银色的冰雪……”一名参观者不由自主地轻声朗读,引来众多参观者一起诵读。起先一两名、三五名,不一会儿,整个参观厅的参观者都跟着朗读起来。那声音,像万马奔腾,更像冲锋的号角,让笔者穿越时空,置身于抗美援朝战场……

1951年1月,“联合国军”在志愿军打击下仓惶南逃。

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没有实现回家过圣诞节的愿望。不甘心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乘着飞机到志愿军阵地上空一探究竟。随后决定于1月25日,集中所有地面部队及其全部炮兵、坦克部队在航空兵支援下,向志愿军发动全线反扑。

当时,志愿军补给跟不上了,人员、粮食、弹药没有得到休整补充,后续部队还没赶到……

然而,麦克阿瑟没有料到,李奇微更没想到,他们集中90%的兵力、动用最先进武器装备,仍在我英勇的志愿军面前付出了惨痛代价:20多万机械化部队20多天只前进了10多公里,死亡11000多人……

魏巍在手稿中这样写道:“不管我们阵地前,积起的美国人的死尸,已经阻塞了他们自己进攻的道路,但他们还是用火的海,肉的海,向我们的滩头阵地冲激(击)……”

越是凶狠的反扑就越会遭到顽强的反击。魏巍还对志愿军师指挥员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战斗最紧张的一天,在师指挥所,我听到师政治委员他长久没有刮胡子,眼睛熬得红红的……他的声音又严肃又沉重:‘应该清楚地告诉同志们坚守的意义,我们的坚守,是为了钳制敌人,你们知道的,我们一定要守到那一天。’”

这就是当时战场最真实写照,也是魏巍笔下的“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日日夜夜式的考验’……”

站在这份手稿前,笔者重温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读出了血性,读出了崇高,更读出了沉甸甸的责任。

参观的群众越聚越多,自觉跟着诵读的人也越来越多,那整齐、铿锵的声音直抵心灵。

一位中学老师告诉笔者,他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每次参观到这份手稿前,师生们都会一起仔细端详。

上图:辽阳中学的学生仔细端详《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

高真真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