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小传】
邱少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四川铜梁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他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重庆铜梁,凤山之巅,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山巅,纪念碑的顶端是一尊5米高的塑像:一位年轻战士手持钢枪、神情坚毅地注视着前方。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英雄——邱少云。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烈士故乡追寻英雄的足迹,正逢数百名当地社会各界代表来到纪念碑前瞻仰和祭奠,“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接续锻造永不过时的少云精神!”在英雄的注目下,大家振臂承诺。人群中,身穿红色马甲的“少云志愿者”和佩戴“少云民兵”的迷彩绿尤为引人瞩目。
“十万‘少云’人,温暖一座城。”同来参加此次活动的铜梁区人武部政委江涛介绍,近年来,铜梁区通过建好一个网上展馆、创作一首主题歌、举办一轮事迹巡展等“十个一”系列活动大力弘扬邱少云精神,而组建一支“少云志愿者”队伍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区已有注册“少云志愿”服务组织800余个,注册“少云志愿者”13万余名,编有120人的“少云”民兵连,共占全区户籍人口数的15%,在当地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
站在人群中的张远攀便是这13万分之一。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少云志愿者张远攀第一时间加入疫情防控大军。“需要5名同志自驾车辆前往西河等偏远乡镇开展防疫工作,愿意的可以报名。”1月26日晚上,志愿者微信群里的消息出现后,张远攀没有任何犹豫地报了名。而此时,女儿还未满月,妻儿的照顾只能托付给岳母一个人。
1个多月时间里,张远攀采购募集物资近4万元,无偿驾驶私家车123次,到50户困难残疾人家中开展防疫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那些日子,忙完一天的张远攀虽然很想抱抱女儿,但为了妻子女儿的安全,他连续40多天住在办公室,与妻子女儿每天只能通过视频交流。“我们都是听着邱少云的故事长大的。特殊时期,更应该像他那样,以大局为重,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张远攀感慨道,前不久,自己去领取“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的奖牌时,专门穿上了“少云志愿者”的红马甲。
今年8月,铜梁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水,河堤漫决,耕地被淹……“所有人员迅即到安居古镇集合,执行抗洪任务!”8月16日凌晨,一条紧急通知发至“少云民兵”微信群中。而此时,看到通知的民兵韩万权正在家中陪伴快要临产的妻子,自己的建筑材料门店最近也接了几张大单,人手非常紧缺。
“国家安全了,小家才能安宁!”这是他出发前留给妻子的一句话。说服了家人,简单安排了店里的事,韩万权直奔集合地点。
凌晨两点,在安居古镇100多米的拦河大堤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因作业地点狭窄,大型机械无法靠近,沙袋只能由“少云民兵”肩扛转运。韩万权和战友们填装土石、搬运沙袋、加固河堤。通过一个通宵的奋战,河堤抵挡住了第一波洪峰。
“忙起来的时候没觉得累,歇下来感觉太困了。”韩万权说,那3天在大堤上,拿到盒饭还没吃完就可以睡着。带队执行任务的该区人武部部长王露顺感慨不已:“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着英雄的精神,配得上‘少云民兵’的称号!”
如今,在铜梁这片土地上,少云精神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少云志愿者们广泛开展了文明劝导、爱在身边、美化家园、守护绿水青山等服务活动,服务项目达到20余个。
一条条水泥路修进百姓家,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城市乡村共同走上小康路……秋日的铜梁城,一派丰收景象。1962年修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时,它所在的凤山是铜梁城区最高峰。如今,四周已是朱阁高楼,广厦林立。陪同记者前来参观的该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兰却说:“虽然现在凤山已经不再那么显高,但英雄在铜梁人的心中永远那样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