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昔日“密营”变幸福乐园


■刘志高 周树广 本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一座边陲小城,因一位英雄而得名。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之一的杨靖宇将军在这里壮烈殉国。1946年,为纪念这位著名的抗日将领,当地政府将县名改名为靖宇县。

80年前,抗联英雄血染边城,万人景仰;80年后的今天,军民携手同心,让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摘掉穷帽子。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长白山下、松花江畔的吉林省靖宇县,探寻群众脱贫足迹。

从县城出发,沿松花江向东北行驶,记者来到那尔轰镇批洲村。批洲,满语意为荆棘丛生,是当年抗联官兵打游击的地方,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多处抗联官兵驻扎的“密营”。

“山高路远、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病残多,贫困人口80户154人……”两年前,退役军人出身的人武部驻村扶贫职工陈福生进驻该村。经过多日走访,他发现,该村农作物种类单一,产量不高,村民思想守旧,不敢发展产业项目。批洲村地处长白山深处,自然资源丰富,可谓是守着“宝山”不识宝。

不扳倒“铁杆庄稼”,穷根就拔不出。陈福生与村干部决定从发展产业项目着手。说干就干,他带着大家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回到村后,他又和村干部分头行动,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全部发动一遍,村民渐渐开窍。

流转土地、协调资金、跑市场……没多久,黑木耳、榛子、贝母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相继建立起来。特色种植打破了村民祖祖辈辈靠种粮食维持生计的旧格局,流转土地有收益,合作社有分红,入基地打工有工资,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陈福生告诉记者,如今在批洲村,天麻、贝母、黑果花楸等近10个特色产业项目遍地开花。除此之外,人武部还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民营企业,在批洲村建起了加工厂,对大豆、苏子、蒲公英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苏子油、蒲公英茶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天近黄昏,一位村民哼着歌,赶着一群黄牛慢悠悠往家走。他叫任广华,妻子因车祸瘫痪,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人武部帮助他上了黄牛养殖项目,从最初的两头牛已发展到现在的10头,年收入近10万元。陈福生告诉记者,养牛也是批洲村重要的扶贫项目,目前全村养牛户有30多家。

说起村子这些变化,那尔轰镇党委书记王占山感叹道:“老陈是把这里当成家了啊。”自驻村开始,陈福生就把家安到了一对70多岁的老两口家里,他白天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回来给两位老人捶背揉肩打洗脚水,像亲儿子一样照顾老人。

“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杨靖宇将军说出如此壮烈之语。如今,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这也成为靖宇县人武部官兵、职工坚守的信念,他们脚踩泥泞地,真抓实干,让曾经残酷的“密营”变成幸福乐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