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战斗故事集汇编,11部口述战斗历史视频,620个战斗故事。
9月30日,安徽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老干部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老干办)主任徐宏生向省军区副政委南晓敏汇报了“三家三史”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
“老干部的战斗故事必须抓紧时间留存,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南晓敏说,“只有牵住英雄的手,才能记得来时的路。”
“三家三史”活动起始于安徽省军区2019年5月的老干部工作座谈会。会议公布了一组数据:省军区老干部平均年龄92.6岁,95%以上人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一名离退休老兵就是一部历史、一本教科书。整理红色故事,不能遗漏一名老兵。”座谈会上,徐宏生说:“近年来,各地干休所整理了部分老干部的战斗故事,留存了资料,但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他建议在省军区休干系统内组织一次全面挖掘整理活动。
这一建议得到省军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当即在座谈会上作出部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在休干系统广泛开展以“传家风、承家训、立家规,讲军史、讲战史、讲家史”为主要内容的“三家三史”活动,挖掘整理老干部的革命事迹和家风故事。
面对老干部“两高期”(高龄和高发病率)的实际状况,省军区提出要求:“活动开展要遵循老干部的身心规律,不要硬性规定时间节点,老干部的采访、故事梳理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一点一点采集,持续推进,成熟一批上报一批。”
活动开展基调节奏虽然放缓,但从去年7月24日下发具体活动方案后,省军区老干办陆续接到反映:“缺乏专业人士采写,一个月了进展缓慢”“老干部年龄偏大,记忆比较模糊”“离世老人的事迹需调阅影像资料,人手不够”……
困难客观存在,给基层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是关键。正在此时,省军区直属合肥干休四所汇报,他们已初步汇编了67篇老干部故事。
“为什么你们的进展这么快?”徐宏生问。合肥干休四所所长王继光介绍,所里工作人员普遍没有采编经验,他们接到活动方案后,马上协调安徽农业大学和阜阳师范大学,从中文系和新闻系挑选了9名大学生,在暑期协助采集史料文稿。2个月内,他们共组织访谈520余次,调阅书籍影像资料90余套。
受合肥干休四所做法的启示,各地干休所纷纷发挥双拥优势,协调驻地资源,组织高校学生、媒体记者、老干部子女参与“三家三史”活动。
“我拿起一枚爆破筒使劲掷向敌群,轰的一声炸死了一大片。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我身边,我昏迷了,醒来后身边都是牺牲的战友……”95岁的张锁起老人曾参加过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和抗美援朝等战斗,采访中他说:“我只要想起上甘岭43天的艰苦鏖战,就仿若听到不绝于耳的炮声,看到牺牲战友的面庞。”
老人的孙辈分外感慨:“虽然我们从小听着爷爷战斗故事长大,但再次重温,仍感震撼。‘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是爷爷的心声,也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家风。”
“‘三家三史’活动的一项重要意义就是让老干部的家属、后代参与进来,让他们通过搜集整理故事进行自我教育,自觉传承家风。”老干办干事吴鹏告诉笔者,“很多老干部的后代在参与过程中,对家风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今年98岁的抗战老兵万寿益,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滁州干休所拍摄他讲述战斗史视频时,老人的重孙万云翀全程参与。万云翀说:“太爷爷的故事我虽然听过,但这次感悟有所不同。我感觉,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为国家繁荣而努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一定要把太爷爷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采访英雄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国防教育。六安新周报记者张蔷受邀参加“三家三史”活动。5个多月时间,张蔷几乎住在了六安干休所,她感慨道:“老干部的故事是一本‘活历史’,越挖掘越感动。”安徽农业大学中文系学生吴言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这次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接受了最纯粹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家三史”采编团队硕果累累,汇集了100名“红色宣传员”,组织访谈千余次,形成采访录音200余条、整理战斗故事620篇。
南晓敏说:“620份战斗回忆,只是传承‘三家三史’的起点。深化活动成果,将老干部优良革命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仍是省军区探索实践的主攻方向。”
目前,安徽省部分媒体开辟了“三家三史”专栏,逐步推送老干部精彩战斗故事文章。已编撰成故事文集的干休所也将文集作为官兵、文职人员的思政教育教材,定期组织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