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90多年前,从云南省蒙自县芷村镇查尼皮村的一间茅草屋里,传出低沉而雄浑的《国际歌》声,17名年轻党员聚在一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90多年过去,查尼皮村的那间茅草屋里木方桌依然,小马灯仍在,屋外日新月异的变迁,不曾停息,而红色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代代相传。
八一前夕,云南省红河州革命军事馆在蒙自军分区营区开馆。近年来,云南军地合力打造红色基因工程,让红色文化润泽全民心田,不断强化全民国防观念,为巩固强大国防凝神聚力。
发掘红色历史,让国防根基厚植全民心底
从蒙自驱车40分钟,达到查尼皮山脚。从山脚拾阶而上,中共云南一大会议简介石刻、浮雕墙、茅草屋遗址、陈列馆等依次排列,一张张弥足珍贵的资料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这里是云南著名的红色地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组建不到一年、尚处于襁褓中的中共云南地方组织面临严峻的考验:党组织力量弱小,斗争经验不成熟;反动力量强大,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点燃了云南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形成了燎原之势。“抗日战争,红河军民固守红河天堑,御敌于国门之外;解放战争,云南反蒋武装斗争在红河发端;边境作战,红河成为西线主战场……”红河州州长罗萍告诉记者,红河是云南革命的摇篮和沃土,要深入挖掘,把更多的重要史实、感人故事、革命精神展现给人们,助推全民国防教育深入人心。
欲行大道,必先知史。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是闻名遐迩的红军村。从空中俯瞰柯渡坝子,坐落在村里的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犹如一粒巨型种子,栩栩如生。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寻甸:1935年4月,中革军委在七星镇鲁口哨发布“4·29”渡江令抢渡金沙江,写下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传奇的一笔;在柯渡镇丹桂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作战,留下了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漫步丹桂村,“红军北上抗日,保护工农利益”“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标语,至今保留完好,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历史见证。毛泽东看望红军四老、朱德找金阿訇道歉、小英雄肖粉香以及八音钟、小军号、回民班等一个个发生在柯渡、发生在寻甸的故事,仍广为流传。
如果说旅游是云南的一张名片,那么红色历史则是厚植国防情怀的另一张名片。位于楚雄市三街镇的三街烈士陵园是该市安葬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长眠着建国初期在征粮工作和剿匪斗争中牺牲的陈海、王金英、倪茂等20位烈士。自该市把红色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必修课以来,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来到革命先烈故居接受国防教育。三街镇干部张必顺说:“每次教育活动,我都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至死不渝的革命信仰,作为后来人只有坚定信仰,才能不忘使命。”
“28名船工利用7艘木船和几十只木筏,仅用4天3夜,就把1.8万余名红军安全送达金沙江东岸……”9月初,在云南省丽江军分区预定新兵役前训练间隙,教官向参训青年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令大家在学思践悟中感悟红色文化、坚定从军信念。
打造红色工程,让红色阵地擦亮国防名片
作为红色热土,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走出的路子?近日,记者走访云南多个州市找寻答案。
沿着楚雄市西山公园林荫小道漫步而上,道路旁的红色教育展牌格外引人注目。顺着山路来到山顶,英烈纪念碑巍然矗立,反映楚雄人民浴血奋战的浮雕栩栩如生。
“这里不仅是全州党史党性教育基地,还是涵养群众国防意识的教育走廊。”楚雄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侯志荣告诉记者,着眼维护、建设一批“遗址遗迹设施完好、配套服务体系齐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功能完善”的红色教育基地,在第一批命名17个“楚雄州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基础上,今年7月,他们继续建设第二批17个党史党性教育基地,为开展党史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所。
从蜿蜒流淌的金沙江到连绵起伏的哀牢山,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连点成线,串成一条环形的红色文化教育走廊,广大党员干部从一个个红色课堂里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每个基地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备管理人员,配强、配精教师(讲解员)。同时,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将制度上墙,将管理队伍、服务事项和教师(讲解员)公开,做到管理规范、教学规范。
从楚雄市区出发,一路向西沿南华、姚安向北至大姚,是楚雄州重走红色路线、聆听红色故事的一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着眼建立一批红色阵地,近年来楚雄军地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历史遗迹,加快“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全力打造“红色彝州”国防教育品牌。
“红色文化遗址是历史教科书,是国防教育的宝贵资源。”迪庆州尼西乡上桥头村红军桥是该州一处红军长征遗址,桥身由铁链搭成、上面铺设木板。前些年,受地震影响,铁桥两头的水泥支架有部分开裂、破损,加之周围村寨牲畜、摩托车私自穿行,给桥体带来了巨大负荷。去年11月初,迪庆军分区在奔子栏镇成立民兵巡桥护桥队,负责在桥头张贴牲畜车辆禁止通行提示牌、修复桥体损伤、定期进行巡查,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利用。
“游客三五成群,馆内配有讲解员、有影像视频滚动播出,社区广场上民兵和社区居民正在练唱红色歌曲……”元旦当天,记者在金龙社区国防教育基地看到,这个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以“兴盛番族”主题打造的小型国防教育场馆将红色历史和藏族文化巧妙地融合一体,设置了9个展示板块,吸引了不少游客。然而在两年前,这里因后续资金拨付不及时,维护管理不到位而一度荒废。去年10月底以来,迪庆军分区和香格里拉市各投入25万元,对场馆进行重新整修,从社区挑选3名有一定学历、普通话较好的居民担任讲解员,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人武部组织民兵对场馆内容进行更换,有效解决了国防教育场所人员无编制、日常无维护等老大难问题。
在云南,红军长征渡口、陆军讲武堂、扎西会议会址等170处革命遗址,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进行国防教育的宝贵财富,成为各界群众感受战斗雄风、汲取爱国力量的“加油站”。近年来,云南省军区牵头协调省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民政厅等部门和单位,对全省革命遗址进行全面考察,积极寻访健在的老游击队员,搜集整理图文史料并修建了多个纪念馆,让革命先辈当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现已建成9个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52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现已成为开展红色旅游、宣传红色文化、普及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赓续红色基因,让爱我国防成为时代风尚
“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登上老山主峰,重温那伟大而光荣的时刻,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今年清明节前夕,云南省委党校中青班一位学员参观完老山主峰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历经战火更知和平可贵。自云南省委组织部2013年7月把国防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必修课程以来,每年组织数以千计的党员干部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主峰、老山支前参战纪念馆、曼棍将军洞、天保口岸国门,开展“走老山路、听英雄故事”等活动,强化国防意识。
每逢清明、“八一”前夕,在云南的多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都会有学校师生和干部群众前来凭吊革命烈士,在观看声光电结合的展览和聆听英雄事迹的讲解中,接受国防教育。
“这是我珍藏多年的毛主席像章,现在全部无偿捐赠给我们的军事馆。”去年6月,听到红河州革命军事馆开始筹建,建水县西庄镇89岁的钟宝灿老人主动联系蒙自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要求将自己珍藏的96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像章赠予军事馆。
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杨林接过这些沉甸甸的像章后,将一本大红捐赠证书回赠给老人。在了却这个心愿3个月后,老人与世长辞,而他捐赠的毛主席像章连同老人捐赠事迹一起被陈列于红河州革命军事馆第3展厅的显著位置。
文山州麻栗县天保镇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帐篷小学。当年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官兵将失学孩子召集在一起,在两顶军用帐篷内教书。如今,一茬又一茬学生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免费教育,但楼前两顶迷彩帐篷仍是最受学生青睐的活动室,每次看到穿军装的叔叔,孩子们就会兴高采烈地打招呼。
一幅幅和谐温暖的画面,记录着赓续红色基因助推全民国防教育带来的喜人变化。据了解,目前,驻滇部队军官住房纳入地方经济适用房优惠供应范围,近百名现役干部乔迁新居;石林、玉龙雪山、泸沽湖等近百个景点向现役官兵、残疾军人、离退休军人免费开放;100多家等级医疗单位对军人、随军家属及子女和离退休老干部优待就医;军人子女入学享有免缴学杂费以外的各类赞助、集资费等优待。这些爱军之举营造了尊重军人奉献、维护国防地位、履行国防义务的社会环境。
楚雄一中前身为龙泉书院,是云南历史悠久的著名书院之一,距今已500余年,仅今年,该中学就接收军人子女12名。楚雄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州每两年表彰一批“十佳好军嫂”,各县市军地领导将878份立功喜报亲自送到官兵家里,为29942个军人家庭上门悬挂光荣牌,主动看望慰问驻训的部队,崇军拥军在楚雄已经形成传统。
该州南华籍战士周国仁在西藏墨脱服役支教19年,被藏族群众称为“玛米更拉”(穿军装的老师),先后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少年队辅导员”,被西藏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其家属杨丽琼被评为“《中国双拥》年度人物”。今年八一前夕,该州组织军事日活动时,专门播放了“墨脱兵老师”的故事,一些军地领导感动得现场流下了眼泪。
扎实有效的红色教育,在云南省各地掀起了国防热、参军热、拥军热,国防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多个州市被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适龄青年参军热情持续高涨,今年上站体检人数再创新高达到近7万人,成为青年报国的第一选择。
图①:利用红色课堂重温革命历史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
图②:打造聂耳广场,组织万人唱国歌活动。
图③:组织新入队民兵重走长征路。
图④:赓续红色基因,修缮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⑤:小型国防教育场馆组织军地进行国防教育活动。
图⑥:聆听英雄事迹感悟国防成就。
本版照片均由柯 穴提供
制图:张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