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又是一年开学季,军训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莘莘学子开始在军训场上挥洒汗水、接受训练。
在不少地区,军训期恰逢部队野外驻训、演习拉动的“黄金期”,部队很难“腾出手”来承担学生军训任务。由谁来担任军训教官,成了很多学校开展军训工作的一大难题。
今年,山东省德州军分区从民兵骨干中抽调军政素质过硬人员,分批承担多所学校的军训任务,蹚出了一条新路。近日,笔者走进德州,聆听他们的所思所想,记录他们的探索步履。
建立信息库,打造承训的“后备军”
8月29日,骄阳似火。在德州市第一中学训练场上,民兵教练员张波顶着烈日、趴在地上给学生们进行战术动作示范教学。卧倒、据枪、瞄准、击发……一个回合下来,汗水浸透了迷彩服。
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的战术动作,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虽然天气炎热,但教官的每次示范都一丝不苟、准确到位。他们过硬的素质和认真的态度感动着每名同学。”学生杨景毓钦佩地说。
今年,德州市共有25所高中3.1万余名中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如果按每50名学生配备1名军训教官的比例,则需要600余名教官。“僧多粥少”的现实矛盾十分突出。
“德州市驻军部队较少,造成军训教官稀缺。每年军训开始前,找军训教官成了一件头疼事。”德州市第一中学一位校领导告诉笔者。
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处长赵传俊介绍,“为了完成军训任务,各个学校可谓开动脑筋,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有的学校找到地方培训公司,委托非专业人员进行军训;有的学校还打起了邻省驻军的主意,跑到外地请教官,不仅费事费力,还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德州市军地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军训教官后备制度,依托民兵组织以及广大退役军人群体,构建以退役军人为主体、基干民兵为补充的承训教官队伍,建立市、县两级承训教官信息库。
从5月份开始,该军分区联合公安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按照逐级推荐、审核把关、优中选优的原则,挑选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民兵逐步建立完善承训教官信息库。“这个信息库,既是人才库,也是承担学生军训任务的‘后备库’。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训练需求‘排兵布阵’,切实解决好学校的挠头事。”赵传俊告诉笔者。
严把考评关,打造过硬的“金教头”
进了信息库,是否意味着拿到了上岗训练的合格证?
该区人武部副部长马玉涛的一席话给出了答案:“信息库只是海选教官的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军训教官,还要通过军分区组织的资格认证考评。”
“教官不是简单教军事动作。作为青年学生的军事课老师,他们还发挥‘酵母’和‘火种’的作用。只有经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考评,才能激发学生爱军尚武的热情。”赵传俊说。
为了将每名后备教官打造成为“金教头”,从8月中旬开始,军分区在民兵训练基地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资格认证考评。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业务等课目,逐人考核、挨个“过筛子”,考核情况现场公布、张榜排名,实行末位淘汰。
田兆彬是来自北部战区陆军某工程维护团的一名退伍战士。长期担任班长的他,对自己的军事素质信心满满。原以为能够顺利“过关斩将”的他,却在教官资格认证考评中“栽了跟头”。“刚开始把资格认证想简单了,以为就是考考大家的军事素质,导致对基本理论不够重视,初考成绩排在了后面,差点与教官这一光荣的身份失之交臂。”
与田兆彬一样,很多民兵教官坦言,这次培训提高的是能力素质,强化的是责任心,成就的是培育国家和军队栋梁的使命感。
经过“学、教、训、考”的培训“组合拳”,120余名素质好、能力强、会组训、善教学的“金教头”脱颖而出。“进来一块铁,出去是块钢”的培训效益得到有效释放。“相比往年,今年的教官队伍既会教又能讲,顶了半个班主任。”德州市实验中学一名校领导欣喜地说。
组训科学化,训出“战味”“兵味”
一阵刺耳的炮火声打破宁静,顿时,火光四起,硝烟弥漫。“敌人对我进行炮火覆盖,请大家迅速通过炮火封锁区,救护分队做好救援准备!”一支队伍迅速做好准备,等待指令。到达现场后,他们立即娴熟地为伤员进行包扎处理。这不是一线部队组织演练,而是德州市第一中学高一新生军训实践课的一组镜头。
“以前的军训重形式轻实践,训练的重点都放在了队列训练、实弹射击上,不仅枯燥无味,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更谈不上国防教育。”德州市教体局领导告诉笔者。
今年,着眼发挥学生军训的教育功能,破解部分学校训为看、训为演的问题,德州军分区和市教体局从“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军队文化”3个模块入手,多角度提升学生军事素质。同时,利用训练间隙组织军事理论学习、红色教育以及学唱红歌等活动,传播爱国爱军正能量,有力扭转了学生军训就是“走队列”的固有印象。
在宁津一中的训练场,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着教官王志江的“红色微课”:“以宁津人为主组建的渤海军区教导旅,从祖国版图的最东头打到了最西头。解放新疆后,全部就地转业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这个县在军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教育穿插到训练全过程,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做到了“寓教于训”。
在陵城一中的训练场,学生们的脸上都涂上了油彩,搏击拳、匕首操、刺杀操虎虎生威,战术综合演练、战场构筑等课目更是有模有样。“今年的军训,我们引入了这些与战场结合更加紧密的训练课目,就是要缩短‘操场’与‘战场’的距离,让学生们在逼真环境、艰苦的磨炼中训出‘战味’‘兵味’。”陵城一中校领导说。
这样的军训方式前所未有,让学生们直呼更苦、更累、更难的同时,也大呼过瘾、有趣。德州市第一中学高一新生张丽娟告诉笔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当兵的感觉,再苦再累都值得,我从心底爱上了军训。”
我与军训
1.参训学生:张雅琪
7天的军训,有汗水有泪水,更有收获的喜悦。
在炎炎烈日下,我们站得笔直,颗颗汗珠从额头顺着脸颊流下。从开始的稍息、立正,到后来的3大步伐行进与立定,难度逐步加大。特别是正步的端腿练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毅力的考验。30秒、60秒、3分钟、5分钟……在一次次紧咬牙关中坚持,在超越自我中奔向终点。高强度的训练,让有些同学脚掌磨出了水泡,有些同学晒伤了皮肤,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放弃。
我深知,这样的汗水与伤痛和军人相比微不足道。这样的训练,就是军人的日常。他们日复一日地忍受着身体的疼痛,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守护着我们的祖国。如果问我7天的军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对于军人的深入理解。有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才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2.参训学生:王乐萌
从小就喜欢军人,他们总是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出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训练的第一课,是从整理宿舍内务开始的。不仅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而且生活物品也要守“规矩”:牙缸全部排成一条直线,毛巾上的名字也要一致对外……班长告诉我,纪律意识来自点滴养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锤炼的是作风和纪律。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当兵的爸爸,为什么他的东西总是井然有序。
刺杀操、战术综合演练、战场构筑……这次军训,我学到了很多只在电视上看过的东西。战术综合演练,把衣服磨出了洞;战场构筑个人掩体,从用时45分钟到20分钟,而代价就是双手的血泡。有时我也想放弃,但看到教官们湿透的身影,让我对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困难与危险的挺身而出,时刻铆在战位的牺牲与奉献。这一刻,我明白了今后的人生方向,穿上绿军装,到军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参训学生:田芳圆
走进军营,参加徒步拉练,学习战场医疗救护知识,练习核生化防护技能,听党史军史专家讲座,实弹射击对抗训练……这样的安排,彻底颠覆了我对军训的刻板印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实弹射击训练。因为我从未体验过,所以充满好奇和期待,但也特别地紧张与不安。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射击训练场。按照教官的要求,卧倒、据枪、瞄准。到了击发环节,我骤然紧张了起来,扣下扳机,枪突然响了,我像完成了一件艰巨任务。更紧张的还在后面,挑战一个接着一个:胸环靶换成隐显靶,射击移动目标。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实战,大家的兴趣越来越高。
为何这次军训特别受同学们欢迎?我想答案就在于寓教于训、寓教于练。只要军训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同频,就一定能引发大家的共振,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图①:持枪方队正在全神贯注等待检阅。
图②:护旗方队正在经过检阅台接受检阅。
图③:学生正在开展战场自救互救课目。
图④:80名学生正在进行搏击拳训练。
图⑤:匕首操训练方队正在进行训练。
图⑥:学生在步兵阵地攻防训练现场展开训练。
图⑦:学生正在训练通过敌炮火封锁区。
图⑧:刺杀操训练方队正在进行训练。
图⑨:德州市第一中学正在举行军训汇报表演。
摄影:张光勇
制图:张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