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研学夏令营: 别样的国防教育体验

■本报记者 王少亭 通讯员 殷小涵


用小推车把“粮食”运向前方、体验摩尔斯电码发报、在战地炊事班包饺子……这个暑假,80名来自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学校6岁至14岁的青少年,经过层层选拔,成为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研学夏令营的一员。丰富多样的红色研学课程,让孩子们更加立体地走进淮海战役那段历史。

书本、影视、纪念馆之外,了解历史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红色研学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自2016年起,淮海战役纪念馆就开始探索组织公益性质的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国防观念。几年来,从最初的举办红色故事宣讲比赛培养“小讲解员”发展到现在“淮海战役的一天”主题红色研学夏令营活动,开发出包括《淮海战役概况》《筹备物资支前忙》《小推车推出大胜利》等红色研学之旅课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参观与探访的结合、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把淮海战役时期的人民支前、战略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等采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研,在增长知识中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战斗故事中触摸历史

从夏令营回家后,营员郑茗兮的妈妈注意到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总是缠着要给家里人讲战斗故事。

“十员勇士架长虹,天兵飞渡顽军灭。”淮海战役中,为了保证解放军顺利过河,十名勇士跳入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扛起门板、架起人桥,500余人顺利过河、歼灭守敌。

除了“通向胜利的‘十人桥’”,还有“一根小竹竿”“英雄文工团员陈洁”等,郑茗兮一口气讲了5个红色故事,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情节完整。

“平时,孩子放学回家基本上是写作业,很少与我们以这种方式互动。这几天,她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在夏令营里了解的故事讲给我们听。”郑茗兮的妈妈说,“她讲的故事,有的我们也没有听过,能把这些历史事件清晰地讲述出来,我们也很吃惊。参加这次夏令营,孩子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

故事是促进记忆最好的载体。研学夏令营负责人、徐州市淮塔管理局副局长周永杰介绍,为了便于小营员了解历史,他们围绕淮海战役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重要节点,从淮海战役历史资料中精心筛选、整理编写1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用故事回忆过去、串连史实。

这些故事里,既有身经百战、屡建战功的军事指挥员,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的政治工作者,也有视死如归、冲锋陷阵的普通战士,不畏艰险、保障供给的支前民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烙在营员心中。

历史里有故事,故事里有歌声。淮海战役纪念馆珍藏着一本抄了246首歌曲的笔记本,它的主人叫陈洁,是一名26岁的女文工团员。淮海战役期间,她深入一线为部队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的斗志。胜利之际,组织安排她留在后方,但陈洁主动请求到前线抢救伤员,不幸遭遇敌机轰炸英勇牺牲。

“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歌谣唱出心声、反映民心。课堂上,孩子们跟研学导师逐字逐句学唱陈洁抄下的歌曲,在歌词中感受当年激烈的战斗往事。

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战争

研学课目“国计民生安思危”开始前,每个营员都领到一张手掌大小的毛边纸。研学导师郝娜告诉营员:秘密就在这张纸上。

郝娜拿出一个毛刷,蘸着一种液体,在毛边纸上刷了几下,不一会儿,纸上竟然出现两个毛笔书写的大字:胜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

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为了传递情报,事先用米粥在毛边纸上写下信息,干了以后,字迹消失。收到情报的人只要在纸上涂上碘酒,经过化学反应,之前写下的字就能显现出来。

好奇激发兴趣,求知促使行动。晚上回到家,营员薛圣禹拉着爸爸和他一起做实验。他们拿出夏令营为他们准备的毛边纸,用米粥在纸上写下“密信”,等字迹干了后,涂上碘酒,字迹就真的显了出来。薛圣禹的爸爸说:“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当年的战斗往事,了解真实的历史,对我和孩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在纪念馆,一件外形奇特的“重型武器”引起小营员的兴趣。

“它的名字叫飞雷筒,是由一个普通的汽油桶改造而成的。”研学导师苗荟介绍说,“将汽油桶去掉顶盖,底部放上黑火药,上面放一个圆形厚木板并加入延时雷管,使用时点燃导火索,就可以发射到敌军阵地,国民党军闻之胆寒,称之为‘原子炮’。”

淮海战役期间,面对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均优于我们的敌军,人民解放军发挥才智、大胆创新,自制了大量土制武器,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小营员按照编组,利用夏令营提供的就便器材制作棍炮、反坦克土炸药包。包不上、裹不严、捆不住、绑不紧,面对各种状况,孩子们没有放弃,都努力完成了“作业”。

在今昔对比中读懂英雄

“儿童团,不怕寒,碾好米送前线。”淮海战役期间,鄄城县苏集村儿童团20多个7岁到15岁的团员,穿着单薄的衣服,唱着自编的歌谣,苦干11天,碾米9500斤,超额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

研学导师王婷向营员们讲述淮海战役支前民工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筹备物资、运输支前的故事,并组织孩子们亲身体验。

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分头行动,有的扶着米臼,有的端着簸箕,有的拿着针线,有的推着小车,有的包扎“伤员”,有的穿越“火线”,有的翻越“障碍”,体验着碾米舂粮、制作军鞋、运送物资、支援作战的艰辛。

儿童团团员与小营员的年龄相仿,战时的儿童团团员年龄不大、作用不小,人人是榜样、个个是英雄。研学小组设置这些研学课目,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认清肩负的使命,勇敢扛起责任。

淮海战役中,有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也有勤劳勇敢、不畏艰辛的支前民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他们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夏令营里,研学小组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起革命英雄的形象,播下尊崇英雄的种子。

战斗英雄张树才是研学小组介绍给小营员们的第一个烈士。

1948年11月12日,在人民解放军某部9连攻占小张庄战斗中,遭遇躲藏在地堡里敌人的负隅顽抗。紧急关头,战士张树才自告奋勇,要求前出炸掉敌军地堡,打开进攻突破口。最后,张树才冒着敌人密集弹雨,抱着炸药包与敌军地堡同归于尽。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展柜里展出的是当地群众搜集地堡的石头和浸染了张树才烈士鲜血的泥土。站在这件“最普通的文物”面前,孩子们沉默凝思。

谁是英雄?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英雄?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解。学员郭佳说:“他们牺牲不仅仅是生命,还有勇敢的奉献与付出、真挚的友爱与温情。”

图片自上至下依次为

图①:操控遥控汽车开展模拟运粮竞赛。王 岚摄

图②:体验制作军鞋。王 岚摄

图③:越过障碍,匍匐前进。郝 娜摄

图④:体验用独轮车运送物资。王 苒摄

图⑤、图⑥由淮海战役纪念馆供图。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