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战斗的学习,展开的新姿态,光辉耀眼,像火红的榴花,开放在五月天。”1940年,党中央确定以马克思生日5月5日为“干部学习节”,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创作了这首《学习歌》。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官兵唱着这样的歌向敌人冲锋,利用战斗间隙,在战壕里、马背上、窑洞里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种怎样振奋人心而又充满希望的场景啊!
平日里,人们常说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殊不知,这些吃小米和扛步枪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是具有崇高理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作为这支队伍的最高统帅毛泽东,更是伟大的战略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在抗战期间完成了史诗般的理论著述。
《毛泽东选集》四卷共收录文章159篇,成文于延安时期的有112篇;《毛泽东军事文集》六卷收录文章1628篇,撰写于延安时期的多达938篇。人们最为熟悉的《论持久战》一文,就是毛泽东于凤凰山中共中央指挥部的窑洞里,用8天9夜写就的。这篇5万余字的雄文,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持久战”的光辉思想。这个发自西北一隅的铿锵宣言,宛若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航程,亦照亮了国人彷徨的心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抗战前途的思考、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并非毛泽东一人,还有他的许多战友。这种思考又促使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从革命理论中找到回答现实问题的钥匙。朱德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在戎马倥偬中带头学习,在首届“干部学习节”上被评为模范学生,一时传为佳话。周恩来提议命名“八路军学兵大队”,取意为学生组成的八路军部队,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指战员。刘伯承以战场上攻山头夺阵地的劲头刻苦学习并翻译苏联大量军事著作,在给王尔常的信中说:“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翻开延安时期领导人的著作和党中央文件,“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紧学习”“善于学习”等随处可见。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随后又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强调“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正是在这种倡导和推动下,在中央领导同志模范作用的带动下,全党全军学习蔚然成风。无论是在延安的窑洞里,还是在抗日的烽火前线,到处可闻《学习歌》的动人旋律,到处可见学习竞赛的感人场面。许多老首长回忆说:“抗战期间战斗间隙的刻苦学习,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必武的诗句,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本。在抗日战争中,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看,我们远不如日本,在战场保障和武器装备方面,我们更处于劣势。但我们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具有正确的战略策略、具有人民战争的法宝,因而具备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优势。特别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处于劣势的我方通过机遇和努力,使自己日益强大起来,形成了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优势。这个优势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抗战的科学指导,就是全民族力量的空前凝聚,就是先进理论对先进战士品格的塑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法宝。
我们党是靠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我军也是靠先进军事理论指导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抗战时期的延安有个说法,青年学生到延安学会了“两法”——辩证法和战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名党员干部和革命军人,都应该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抗战时期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优良传统,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而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问学期千载,传薪仰一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使命重大而光荣,前进道路上有重山也有激流,唯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唯有学深悟透、知行合一,方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在繁重艰巨的任务面前知苦不叫苦、知难不畏难,努力形成强于对手的学习优势并转换成练兵备战、谋战胜战的本领优势,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不断书写人民军队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