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

——湖南省株洲军分区帮扶湖南省茶陵县桃坑乡发展教育事业纪事


■肖治林 彭文辉 华 山

写在前面

莽莽罗霄山脉深处的湖南省茶陵县桃坑乡紧邻井冈山,境内陡峭绵延的青山,曾经硝烟弥漫。

1927年,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曾在桃坑小学就读的谭家述、刘道生、刘培善等桃坑少年,唱着《当兵就要当红军》,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临行时,这些红孩子在学校后面的玉子山栽下一丛高山杜鹃(又名映山红),并相约:革命成功后回来建设家乡学校。

硝烟散尽,岁月更迭。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桃坑,一直没能摆脱贫困。2006年,大Ⅱ型水库洮水水库(今东阳湖)在桃坑乡建成后,村民们搬迁到地势更高的山间。由于新建的桃坑学校在水库上游,孩子们上学只能靠手划木船。

2014年春,湖南省株洲军分区官兵走进桃坑乡扶贫。见乡亲们仍靠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为生,孩子们仍要手划木船上学,官兵们深深感到,在这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不能不重视教育脱贫。

 

8月,火辣辣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洮水水面上,闪耀着迷人的光泽。17日一早,洮水水库西岸的桃坑乡石潭村口大榕树下热闹起来。村民赵建兵的女儿、桃坑学校八年级学生赵巧巧和同学们穿上整洁的客家服饰齐聚于此。这天,他们将要告别土坯房,搬进桃坑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上午9点,伴随着悠扬的客家山歌,赵建兵一家背上收拾好的行囊,在桃坑学校民兵应急排排长谭科护送下,与当日搬迁的其他18户村民相继下山来到水库岸边,乘上桃坑乡民兵应急连的冲锋舟,朝着建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新家出发。

破浪

撑起老区孩子的读书梦想

冲锋舟沿库区80里水路上行,驶过南坑村,往右边的山岭间拐个弯,摇曳的竹林后面,就是赵建兵等19户村民的新家。只见一排排青瓦黄墙的楼房向阳而立,现代元素与客家风情完美融合。

“真不敢相信这么漂亮的房子是自己的。”刚打开门,赵建兵就被宽敞明亮的新房吸引住了目光。屋内钢质衣柜、钢质碗柜、钢质桌椅、大小床和沙发等“五件套”一应俱全。更让他开心的是,新家离学校仅500米,女儿再也不用坐船上学了。

前些年,赵建兵夫妇外出打工,年幼的赵巧巧随奶奶在那座已有数条裂缝的小屋里长大。每天,赵巧巧看着日头打东山头出来,又看着它从水库另一边落下去,在湖面投下橘红的光影,好像漂在山间水面的睡莲。

赵巧巧刚上学时,乘高年级学生划的小船去学校。由于库区水域面积大,若遇上恶劣天气,湖面风大浪急,小船在湖里就像一片树叶般颠簸。有一年,一名女生从小船跌落湖中险些溺亡,一些学生就跟随打工的父母去了外地就读。孩子们的上学路如此难行,让退役回到桃坑学校任教的张秋廉和曾日元心疼不已。

他俩一合计,决定义务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不久,教师王贤发、罗石平等人也加入进来。2014年,株洲军分区到桃坑扶贫后,桃坑乡民兵应急连派出冲锋舟,接过了老师们划船送学的接力棒。

自此,每逢周一早上,赵巧巧和同学们都到岸边等民兵叔叔的船。周末,冲锋舟再逐一送孩子们回家。

谭科是从桃坑学校走出大山的孩子,学成后返回母校授业。当年,在桃坑学校求学的他是张秋廉和曾日元两位老师接送的。桃坑学校民兵应急排成立后,谭科也加入了这支爱心队伍。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谭科和民兵们给每一个坐船上学的孩子准备了救生衣,还总结出遇到波浪大时如何行船的经验。

赵巧巧至今记得,谭科一边开船,一边给她讲《边城》里翠翠的故事。谭科告诉他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走出大山。桃坑学校校长赖启星动情地说:“民兵们用小船撑起老区孩子的读书梦想!”

乘风

大山深处播下希望的种子

扶贫扶智,教育先行。自帮扶茶陵县桃坑乡伊始,株洲军分区注重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挪穷窝”是手段,通过教育斩穷根才是根本。时任军分区主要领导曾说,过去桃坑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不能让他们的后代失去受教育的权利。

针对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该军分区组织干部职工与乡里的孩子结成补习对子,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进行一对一补习。株洲军分区政治处主任欧阳权告诉笔者,6年来,株洲军分区干部职工驻点结对帮扶桃坑学校学生,并开展捐资助学公益活动,帮助120名桃坑的贫困学子走出大山,为贫困学子点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为保证助学接力不断线,每一任都会交接资助对象。之前的几任政委还常返回桃坑学校看望孩子们。”茶陵县人武部政委谢勇军表示。

家住桃坑乡中洞村的兰兰(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兰兰6岁时父母因病去世,她与奶奶孤苦相依,学费经常没有着落。茶陵县人武部得知情况后,主动登门结对帮扶,立下助学承诺。

6年间,人武部领导换了几茬,但对兰兰的助学接力从未间断。下月开始读九年级的兰兰说,她长大了想回桃坑当老师,帮助更多和她一样的贫困孩子实现梦想。

昔日的桃坑学校,因为缺少宿舍,师生挤在一栋老教学楼里。学生8人一间宿舍,屋里只有4张双层铁架子床,停电是家常便饭。

得知情况后,该军分区先后协调多家军地单位到桃坑捐资助学。一张张课桌、一册册图书和文体器材陆续送到桃坑学校。在多方捐资帮扶下,师生们的宿舍也大有改善,桃坑的孩子们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很快,不少赴外地求学的学生又回来了。

今天,现代化的桃坑学校,在山水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随着互联网的接入,大山外的信息也源源不断涌入大山。谭科说:“以前是黑板,现在是电子白板,这不仅是由黑变白,更重要的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翻越了大山,与大城市的孩子们同步了。”新学期,桃坑学校的学生将在新投入使用的塑胶跑道上奔跑;在多媒体教室接受远程教育;在功能室参加兴趣培训……

回响

库区上红色之花朵朵绽放

“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上了学脱了贫,有机会参军报国我一定要去。”已通过今年征兵体检的湖南省水利水电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曾宇说。

曾宇是桃坑乡晓枫村人,中小学在桃坑学校就读。在株洲军分区的帮扶下,曾宇家摘掉了“穷帽子”,自己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毕业那年,株洲军分区国防教育大讲堂走进桃坑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宣讲,在他心里埋下了长大后要从军报国的种子。

“去年我就报名了,但体检没通过,这一年我苦练身体,今年再次报名入伍,终于通过了体检!”曾宇高兴道。

桃坑乡武装部部长李亚玲表示,桃坑的孩子在学校里就听老师们讲先辈的革命故事,崇军尚武的家国情怀已在桃坑人心中扎根。一到征兵季,桃坑乡的征兵体检站就排起了长龙。

“如果这次能顺利入伍,我也要像廖培东老叔公那样为村里争光!”桃坑乡武装部相关人员在桃坑乡坑口村做征兵宣传时,大三学子廖东贵专程从外地赶回来报名。

廖东贵所说的廖培东是赴朝参战的老兵。1950年,坑口村村民廖培东等26名年轻人赴朝参战。廖培东退役后,将大儿子廖长斌送去参军。几年后他又将二儿子廖长武送进部队。廖长斌退伍后也将自己的儿子廖广斌送进军营,廖长武亦将独生女儿廖庆送进军营。

今年征兵,廖长斌领着孙子来报名。他说:“这些年来,我们一家三代选择报效祖国,国家和军队也在支持我们家乡的建设,今年孙子满18岁了,我打算也送他进军营。”

“以前是完成征兵任务,如今是优中选优送精兵。”株洲军分区动员处处长沈松鹏感慨,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子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扶贫与征兵实现了双赢。

茶陵县人武部部长肖治林回忆,去年他到桃坑接新兵,临行时,乡亲们赶到山坡上送行——有母送儿、兄送弟……那场景,恍若当年“十送红军”。

眼下,洮水水库已更名为东阳湖。随着轮渡的汽笛声回荡在湖面上,绽放在玉子山岛上的杜鹃花海,见证了子弟兵与桃坑学校的结缘——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桃坑发展的动力源。

告别山峦起伏的桃坑乡时,温暖的阳光仿佛给东阳湖两岸镀上了一层绚丽的金箔,桃坑学校的学生追着军车送行。突然,山岗上飘来一阵熟悉的歌谣:“哎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革命胜利呦你回来……”

本版照片由陈亦含提供

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