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出国了,当兵去


■何懿芳

从首都北京到河南洛阳,从著名高校到火热军营,从一名女大学生到普通话务兵,来到部队将近一年,我适应了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回想这不长的军旅生活,汗水与泪水交织,光荣与梦想同行。我曾思考过: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里应该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后来我确定:这座绿色军营,就有值得我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东西。当我穿上绿军装,我的青春为之闪光,我的生命为之绚烂。

当初,为了争取北京服装学院一个出国交换生的名额,大二整整一年,我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花销也基本用在准备出国的设计材料上。最终的结果没让我失望,我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拿到了伦敦艺术大学的交换生名额,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

就在离梦想最近的时刻,我突然改变了主意:放弃出国留学,选择参军入伍。

家里人都没当过兵,我也不是军事迷,报名参军,除了好奇,更多的是一腔热血。当我看到在校园播放的征兵宣传片后,军人的飒爽英姿就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我开始幻想自己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的样子。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母亲目送我登车离开北京的场景。那一刻,我从她眼里的泪光中看到了不舍,更看到了自豪。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猎人能在雪地里过夜,能忍受山上的烈日。拳斗士被铁皮手套击中时,连哼都不哼一声。”来到部队后,我也学会了坚持和忍耐,对肌肉长时间的酸痛早习以为常,对训练场的小擦伤也不甚在意。

3公里是新兵训练课目中的一道“硬菜”,也是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初入军营时,每次跑3公里,战友一个个超过我,而自己迈着沉重的脚步怎么也追不上。渐渐的,我失去了自信,一看到跑道,心里就发怵。

“别人可以,我为什么就不行?”看着班长和战友练得热火朝天,不服输的我也投入其中。汗流浃背、肌肉颤抖,每一次都要咬紧牙关才能坚持下去。

我20岁生日那天傍晚,火红的霞光美得令人沉醉,3公里测试中,我奋力冲刺……13分19秒!听到这一成绩,我的眼泪瞬间流下,曾经有多委屈,那一刻就有多自豪。

我第一次在铁丝网下练习匍匐前进时,不懂技巧,更没有经验,就像一只莽撞的蜥蜴,只顾拼命爬向前方唯一的出口。一股热血在我体内奔涌,心里不停地呼喊:“冲过去,一定要拼尽全力冲过去!”

26秒!第一次练习匍匐前进,这个成绩给了我惊喜,一旁的班长也投来肯定的目光。我被愉悦笼罩,一点都没注意到手肘和膝盖处鲜血直流,还布满瘀青。

从那之后,我似乎对疼痛不再敏感,创可贴、三角巾、正骨水成了我的生活常用品。我也开始明白:所谓血性,就是要朝着目标不顾一切地去拼,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胜利。

不仅是在训练场上,在生活中,我也有了军人的样子。

刚到部队时,新下发的军被又皱又厚,叠起来就像一个面包,与班长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放在一起实在相形见绌。于是,一有时间我就用板凳压被子,但“长短脚”“塌腰”的问题不断冒出来。

我开始有些不耐烦了,为什么叠个被子这么复杂?班长察觉到我的情绪,手把手地教我“攻线”“塑形”……我不由开始审视自己,没有良好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刻苦的钻研,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我下定决心要改变,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打扫卫生要一尘不染、点名答到要震耳欲聋……

如果说毅力让军人坚不可摧,那么作风则让军人屹立不倒。过去的我作风松散、做事虎头蛇尾。如今身处军营的我,吃饭快、打扫卫生快、执行任务更快,最重要的是标准高,干部骨干都放心把任务交给我去做。

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有着深厚底蕴的光荣之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建战功,威名赫赫。“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军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身影中,总能看见那熟悉的荒漠迷彩——它的颜色朴实、低调,却坚定地向众人宣告:“有我在,不用怕。”

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前往抗疫、抗洪一线的战友那样,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可是,作为战备值勤连队的一员,我哪儿也不能去。

前不久,我在《解放军画报》上读到西部战区某部一名话务员在20分钟内迅速准确接转59通电话,顺利保障了营救因塌方被困工程队的任务,受到领导高度赞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只有抗疫、抗洪一线才是战场,身处军营的我们,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坚守平凡才能创造辉煌,在岗位上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才是对这身军装最好的回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