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俄罗斯战争动员体制探析


■杨胜利 张振宇

俄罗斯一方面继承了前苏联的军事战略、军事方针、军事制度、战争动员体制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格局演变、国家体制变化、军事战略调整和战争准备需要,积极对战争动员制度进行调整,不断发展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动员体系。

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继承了沙俄时期的国家战争动员制度,建立起以普遍义务兵役制为基础的新型战争动员制度。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经紧急扩招,兵员数量7年间增加了7.1倍,从1939年的160万扩大到1946年的1136万,从军人数占到人口总数的14.1%;把工业和人口东迁,使远离欧洲战火的东部地区成为战略物资生产的重要基地,以持续保障战争需要。同时,借助“租赁法案”获得较多美国军事援助,苏军装备的车辆中,50%以上来自美国。

冷战时期,苏联调整了以大规模地面作战为着眼点的传统战争动员模式,转而更加重视技术条件下动员能力建设和核条件下的支前作战与后方防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继承原苏联战争动员体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进行了4次较大程度的调整。第一次在1991年底到1995年初,是俄罗斯战争动员体制调整的过渡时期;第二次调整是在1995年初至1999年4月,为其动员体制的形成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出台一系列新的战争动员法规和政策;第三次调整是在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为俄罗斯战争动员体制的巩固阶段;第四次调整是从2004年5月至今,是俄罗斯战争动员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新阶段,主要改革举措通过立法和机构变动得以贯彻执行。

发展现状

俄罗斯战争动员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代主权国家应建立并拥有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在应对战争和反击侵略时,有能力调动一切资源,形成举国迎敌的局面;二是战时动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动员准备,必须把和平时期的动员准备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动员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和执行动员准备计划;四是战争动员准备及动员实践既要面向战争,也要面向多种新型威胁,以满足国家危机管理和应对紧急情况及突发事件的需要。

根据动员对象和领域,俄罗斯将战争动员分为武装力量动员、后备力量动员、经济动员、交通运输动员、通信动员、卫生动员等。

俄罗斯战争动员体制主要包括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和监督体制。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安全保障中至高无上的决策者,也是国防动员系统的最高决策者,总统及总统领导下的联邦安全会议掌握着动员决策权。执行体制是总统领导下的军地分工协作体制。其中,联邦政府负责制定国家动员准备与动员计划,并对动员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国防部主要负责兵役和武装力量动员;各军(兵)种参谋部下设组织动员局,主要负责本军(兵)种的兵员动员工作;其他部门主要根据总参组织动员总局的计划,组织所属部队进行动员准备与实施。监督体制主要由俄联邦议会组成。联邦议会下院国家杜马负责规定动员准备开支,通过法律对动员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保障。

俄罗斯战争动员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动员制度、武装力量动员制度和民防制度。其中,国家动员制度由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导,涵盖国家权力机关动员、人力资源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和国土准备;武装力量动员制度主要包括武装力量战备等级转进、武装力量动员展开内容及程序等;民防制度主要包括指挥管理体制、民防基础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发展趋势

俄罗斯战争动员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统一的国家动员机关;第二,制定组织动员准备和动员实施的共同条例,使不同的部门有共同的章程可以遵循;第三,明确区分各级用于动员准备的财政和物资投入,防止动员准备工作流于形式;第四,设立专职动员岗位和专业,保障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内行的专家专门从事动员准备和动员工作;第五,在高校确立5年制专家培养体制,加快动员准备与动员工作岗位的职业化;第六,在国家公务员系列中增设战争动员人员系列,引入专业职称和制服,切实保障动员准备和动员工作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地位。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不再追求过度的军事力量以及数量庞大的武装力量。但是,俄罗斯对战争动员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很高,表现在重视战争动员教育,不放弃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面对新的军事安全威胁依然能够绷紧战争神经。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以备战的姿态应对各种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和挑战,是俄罗斯战争动员体制带给我们的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