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雪峰,西藏昌都军分区某团组织股股长,2016年开始负责约日村定点扶贫工作。
背景介绍:约日村位于西藏昌都市中部,属于半农半牧村。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94人,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人均年收入由1500元提高到6000元。
2010年7月,我大学毕业进藏,开启了与约日村的不解之缘。
那时,团里每月都会组织小拉练——沿营区后山绕过一个小村庄,再从山路绕回。路过村庄时,总有村民挥舞着双手向我们问好,藏家孩童还会主动向我们敬上不算标准的军礼。起初,我以为只是藏族同胞热情好客,但战友告诉我,这里叫约日村,是昌都最贫困地区之一,村里一大半都是低保户,单位经常给他们送物资、给孩子们补课,时间久了,村民就把我们当成自家人。
2016年,我开始负责团里的扶贫工作,帮扶对象正是约日村。开展精准扶贫,第一件事就是摸准实情。那时候,我经常一大早就来到村里,和村民一起耕地、挖虫草。一段时间后,我基本摸清了村民的真实情况。
“次仁曲卓,42岁,低保贫困户。配偶车祸去世,有两个女儿,家里无土地,靠采虫草为生……”在我的扶贫手记里,大多数的贫困户都像次仁曲卓一样,因土地贫瘠、没技术、有伤病等原因致贫。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我和村干部、单位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碰头会,研究制订“一户一案”精准扶贫方案,谁家适合学技术、谁家适合种植养殖、谁家需要教育扶持,我们了然于胸。
发展养殖业是脱贫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下属生产基地技术优势,组织村民现地参观蔬菜大棚、生猪养殖基地,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经验;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修建蔬菜大棚,赠送蔬菜种子、农用拖拉机等农产农具,帮助提高生产效率;抽调种植养殖骨干,开通服务热线,随时为农牧民解决技术难题……
扶贫扶志,教育先行。除了长期开展干部士官“1+1”资助活动,我们针对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组织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特别是藏族干部,与村里孩子结成补习对子,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补习。
我结对帮扶的是12岁的扎西央措,每次去的时候我都会带上一些课外书,辅导完作业后,和她一起坐在门口的坝子上聊天。记得有一次她和我说:“长大后,我想当一名老师,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听到她的愿望,我感到很欣慰。
工作间隙,我经常会爬上后山山顶,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约日村的全貌:错落有致的房屋、农田里忙碌的身影、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看着乡亲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也感到无比幸福。
(何 勇、王春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