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乌蒙山区,东西协作稳增收


■本报记者 鲁文帝 柯 穴

制图:张锐
请扫描二维码
浏览相关视频

入夏时节,乌蒙山区清爽宜人、绿意盎然,一片绝美的景色。此刻,云南省镇雄县杉树林村制衣车间内的工人们却没有欣赏这番美景的兴致,他们在各自工位上聚精会神地忙碌着,身边的裁床、缝纫机、锁边机、钉扣机等机器也在“嗒嗒”地快速运转着。

“我们的第一笔订单是广东的5000套校服,不久前刚刚完工出货。”43岁的村民汪仙元戴着口罩,快速整理布料、上盘、剪线。汪仙元是杉树林村的建档立卡户,提到制衣车间的第一批劳动成果,她开心地笑了起来。

制衣车间由国防动员系统帮建,共投入232.32万元,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优先吸纳建档立卡户与服装加工厂签订就业合同。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告诉记者:“制衣车间为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可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确保不返贫。”

集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杉树林村,是国家挂牌督战贫困村之一,经济发展层次低、基础设施落后。同时,该村又是人口大村,2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850户9686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1.5%。

“家里有4分地,一年下来的收成能够吃到过年就不错了,更别说卖钱了。”制衣车间的员工王雪,家里6口人,往年全家支出基本全靠丈夫一人在外打工赚取。

在杉树林村,像王雪这样的情况很普遍。人多地少的问题非常突出,以农业为主的脱贫致富思路行不通。为保证制衣车间顺利投产,驻村工作队队长、昭通军分区副司令员马伏枥在村子吃住4个多月。他介绍,杉树林村有40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村里的统一组织下,面向东部5省(市)输出劳动力,村里留守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稳定就业是贫困劳动力实现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昭通军分区经多方调研和尝试,认为服装加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又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资源优势,是可行之路。今年3月,昭通军分区联系到广东一家服装公司,与杉树林村达成合作协议,“服贸公司+制衣车间+贫困户”稳定就业的扶贫模式提上日程。

为实现产业进村、技术进户、就业到人,广东这家服装公司派出技术员免费开展职业道德、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让村民上岗前先掌握基本技术。5月份,村集体产业制衣车间正式投产。

扶贫车间启用一个月就吸纳了100名贫困户上岗就业。这些人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和补助在2000元至3000元不等,正式开工后按照“底薪+计件”的方式领取工资,每人月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

农民“变”工人,群众干劲自然足。“培训期间不分工,员工需要学习制衣的全部流程,工作量很大,但是大家热情很高,勤奋好学,每天上班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厂子。”服装公司派驻制衣车间的技术员叶敏南告诉记者,头一个月便有30人达到熟练工的标准。

“杉树林村已于5月份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制衣车间的建立不仅带动全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的人员回乡发展,为精准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打下坚实基础。”马伏枥告诉记者。

视频制作/视频编辑:刘璟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