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去年5月,习主席在江西视察时指出:“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帮助老区脱贫致富,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
“八一”前夕,本报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主题采访活动,组织记者深入井冈山、武陵山、大别山、大巴山、乌蒙山、秦岭、六盘山、沂蒙山、吕梁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讲述军民携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大仓村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是“十二五”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95户485人,辖5个村民小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其中贫困户就有12户。
1927年10月6日,为落实工农革命军的落脚点,毛泽东与袁文才在大仓村会见,谈妥了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相关事宜,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段历史很少被提及,大仓村也逐渐被后人淡忘。
如何借助“大仓会见”的红色历史,让藏在深山的“红色大仓”走上乡村振兴路?近年来,大仓村在井冈山市人武部的挂点帮扶下,积极探索红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通了一条红色旅游引领、绿色产业带动的新路子。如今的大仓村,成了井冈山市红色培训教学点、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全域旅游新景点,大仓村村民全部脱贫。2019年,仅靠红色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1万余元。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大仓村,正在池塘边采摘莲子的村民林武平笑着告诉记者,随着红色旅游逐渐恢复,暑期的大仓民宿已接到不少订单,家里的收入还能增加不少。
行走在大仓村,记者看到,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一栋栋三层小楼拔地而起,池塘里一簇簇荷花争相吐艳。“真没想到,5年前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今天依靠红色旅游和产业发展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大仓村老支书林作贵介绍,井冈山市人武部挂点帮扶大仓村后,协调军地力量打造了圆楼待客、大仓讲习等多个红色景点,编写了《大仓会见》红色培训教材和《红土地的承诺》文艺节目,引进VR技术再现了“大仓会见”的历史情景,让大仓成为没有围墙的“红色学院”,将大仓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变成生动的红色教材。
“90多年前,毛泽东与袁文才在井冈山市大仓村的林家祠堂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井冈山市人武部政委黄才生告诉记者,通过挖掘打造,林家祠堂、吊脚楼等红色旧址,已被列为井冈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游客开放,同时借力井冈山干部学院、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的培训资源,全方位开展红色培训和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旅游带来了游客,更要让游客待得住、留得下。”井冈山市人武部帮助大仓村按照“一栋民宿帮扶一户贫困户”的思路,采取土地入股变股金、房屋出租收租金、村民就业拿薪金的模式发展民宿产业,借力全球公寓民宿预订平台,吸引国内外游客入住,与大仓群众来一个“旅游振兴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会见”。
大仓村“火”了。2019年5月1日,“大仓会见”红色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半年多时间就接待了3万多名游客。“在家就能赚钱是每个大仓村村民的心愿。”大仓民宿店长雷红艳是一名从杭州回来的江西籍经理人,她告诉记者,民宿发展起来后,吸引了很多当地村民回乡就业、照顾家庭,店里招聘的12个人,绝大部分是从沿海回来的。不仅如此,他们还靠山吃山,把当地自产的太空莲、井冈豆皮、竹笋、竹荪、竹艺加工品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探索发展休闲产业、特色产业、文创产业、智慧产业等,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升级,融入井冈山全域旅游圈,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大仓村村民林天红原来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看到家门口的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他辞职返乡创业。回到家乡后,林天红加入了农民合作社种植太空莲,规模化的种植让他一年收益达到6万余元。“今年红色培训开展后,我们也要做民宿,发展农家乐。”对于未来的生活,林天红信心满满。
靠着红色旅游引领,绿色产业带动,大仓村找到了一条巩固脱贫成果、共奔全面小康、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贫困“山坑坑”变身致富“香饽饽”,大仓村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制图:张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