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路出天山 丹心献边疆

——独库公路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刘 慎 薛昊杰 本报记者 杨明月

岁月无声,天路辽远。

1974年,数万筑路官兵开赴天山,经过9年的艰苦奋斗,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的我国西部边陲第一条国防公路——独库公路终于于1983年9月建成通车。

这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英雄之路。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修建了通途,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铸就了“信念坚定、甘于奉献、耐得寂寞、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天山精神”。为了修筑这条天路,共有168位筑路官兵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

为铭记筑路历史,弘扬天山筑路精神,2019年,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委、区政府开始筹划建设独库公路博物馆。今年6月12日,独库公路博物馆开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独库公路博物馆,走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建馆能有修路难吗”

2019年9月,独库公路博物馆馆长毕鸿彬和同事踏上了寻访修路老兵及搜集文物的征程。赶在大雪封路前,他们先走了一趟独库公路,那是在新疆土生土长的毕鸿彬第一次仔细审视这条全国著名的“最美公路”。

“太美了,确实太美了。”带着这样的感慨,毕鸿彬和同事们从库车到库尔勒再到乌鲁木齐,辗转于一座座城市,与一位位筑路老兵实地接触,了解“最美”从何而来。

提起那段筑路岁月,一位位已经年过花甲的老兵无一不泣不成声。老兵们流着泪讲,毕鸿彬和同事也流着泪听,他们感受到了老兵们对这条路的绵绵深情,更加领悟到肩上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把博物馆办好,就对不起他们,对不起这些老兵。”

从零开始建起一座博物馆是艰难的,在100多天的时间里,毕鸿彬及征集文物的工作人员辗转于27个城市,行程数万公里,经常凌晨就要出发赶火车、赶飞机,但是他们不觉得辛苦。“建馆能有修路难吗?”毕鸿彬说,“那些修路老兵们在天山上什么苦没吃过,我觉得我们征集人员的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老兵们的配合超出了毕鸿彬的预期,“我们搜集的很多物品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难以割舍的纪念,特别是对于很多烈士遗属来说,那也许就是烈士唯一的遗物,是他们唯一的思念。”但是,经过“内心的挣扎”,他们毅然选择把这份“纪念”和“思念”留在天山、留在博物馆。

就这样,毕鸿彬及工作人员采访到修路老兵200余人次,征集实物、文献资料1000余件(套),历史照片千余张。

“我还活着,还能提什么要求”

在广东清远,毕鸿彬见到了筑路老兵陈卫星,陈卫星左脚的5个脚趾全部截肢,回乡后一直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一度十分困窘。毕鸿彬问他,为什么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陈卫星淡淡地回答:“我的战友们都牺牲了,我还活着,我还能提什么要求?我现在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1979年4月6日,部分修筑独库公路的官兵被暴风雪困在天山深处。陈卫星和陈俊贵两名战士随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出去寻求救援,他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连走带爬足足3天,每个人都已筋疲力尽,而他们携带的馒头仅剩下最后一个。谁吃下这个馒头,谁就有可能活着出去。但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

最后,班长郑林书决定,让陈俊贵吃掉这个馒头:“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陈卫星是老兵,也应该带头吃苦。陈俊贵是新兵,年龄最小,馒头给他吃。”陈俊贵含泪吃下了这个馒头。在后续的求援路上,郑林书和罗强终因饥寒难耐,牺牲在雪地里,陈卫星后来也因冻伤截掉了左脚脚趾,但是他从未觉得后悔。

2016年,在战友和当地工商联的帮助下,陈卫星乔迁新居,现在他在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村民服务,继续作为一名老兵发光发热。

“这些老兵们的故事也深深激励了我,每当我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会想到他们。”毕鸿彬说。

“兵没白当,路没白修”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看到独库公路博物馆,我们这些筑路者都感到兵没白当,路没白修,让我们这些退役军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尊崇!”

6月12日,独库公路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赵永义代表当天前来的47名筑路老兵发言,他告诉记者,他的讲稿是之前特意准备好的,但是“兵没白当,路没白修”这段话,是在开馆前参观过的老兵的建议下,特意加进去的,是老兵们发自肺腑的感受,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独库公路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激励后人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是我们退役军人的精神寄托。”漫步博物馆,看着一件件见证了自己和战友无悔青春的物品,老兵们感慨万千。

博物馆的一面展柜中,展出着烈士李善国留下的一条毛毯和一块手表。

1976年7月,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一一二团三营七连在天山公路51公里处施工,这是一个异常险要的路段。三营七连指导员李善国带领战士们攀悬崖,登绝壁,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他就战斗在哪里。长期的艰苦工作,使李善国患上了腰疾和胃病。施工期间,他的妻子曾昭英带着中药从武汉来部队看望他。按照部队条例,他本可以休假,但工期紧、任务重,李善国没有离开工地,而是委托战友下山把妻子接到山上。7月15日,就在曾昭英来部队的第三天下午,李善国在施工现场被垮塌下来的山体岩石掩埋,不幸牺牲。

1976年10月,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为李善国追记个人二等功。李善国牺牲后,他留下的一条毛毯和一块手表陪伴了曾昭英几十年。得知独库公路博物馆建馆的消息,曾昭英毅然捐出了这两样心爱之物,她说李善国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博物馆的落成感到高兴。

2020年6月13日,独库公路结束长达半年多的封路期,恢复通车。开馆至今,博物馆的日参观量均超过1500人次。许多冲着独库公路美景前来的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了这条路背后的故事。

翻开馆内的留言本,游客们用自己的文字在上面表达着对于英雄的敬意,来自独山子区第一小学四年级5班的魏子妍写道:英雄最伟大,我们要向英雄们致敬。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