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有备无患

王翦伐楚与赎罪日战争


■胡劲松 陈兴斌

赎罪日战争中,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

原 典

《百战奇略》佚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左传·襄公十一年》)曰:“有备无患。”

佚战篇大致内容为,与敌作战,不可仰仗己方取得胜利,就放纵部队而丧失警惕,应更加严格地进行戒备,以待敌再次进攻,做到处于安逸条件下,仍像在困难环境中那样常备不懈。诚如古代兵法所说:有充分战争准备,才能避免祸患发生。

战 例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奉命率军伐楚。到达前线后,王翦从当面敌情实际出发,采取坚守不出,不与楚军交战的策略。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虽然不与楚军交战,但王翦处逸犹劳,对楚军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加强部队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双方相持一年多后,楚军终因粮草匮乏,被迫向东转移,王翦乘机发起突袭,大败楚军。

1973年10月6日14时,埃及、叙利亚联军利用以色列赎罪日全国放假之机发动突袭,拉开了赎罪日战争的序幕。面对有利战场形势,埃叙联军受只打一场“有限战争”指导思想的束缚,未能乘胜追击,致使以军获得喘息机会。以军准确抓住埃军防御漏洞,一举扭转战局。在美、苏干涉下,以色列于10月24日宣布停火,赎罪日战争正式结束。

计谋分析

放佚则易败。佚,通“逸”,安闲也;放佚,即放荡安闲,这里指放松警惕。赎罪日战争前,以军自恃有强大军事实力和美国支持,加上坚固的“巴列夫防线”,放松了警惕。以政军界对埃叙两国的政治、军事动向未予以足够重视,一直处于较松懈状态,甚至在开战前数小时,以总理梅厄夫人和国防部长达扬等仍认为埃叙的兵力调动只为进行军事演习。然而,埃叙两国正是利用以色列的松懈,巧妙选择在犹太教赎罪日分别从西、北两线同时发动突袭。不过,初战告捷后,埃叙联军“胜而放佚”,相继停止进攻、调整部署。以军获得喘息机会后,在美军卫星帮助下,利用埃军防御阵地结合部空隙,偷渡苏伊士运河,进入西岸作战。埃军误认为这是小股以军的骚扰活动,未予以重视,导致大批防空导弹系统被摧毁,与后方的联系亦被切断,西线战局发生逆转。以军在战前的疏忽给埃叙联军以可乘之机,但埃叙联军也因同样错误错失好局。这说明,越是麻痹松懈,越易招致失败,越是局势有利,越要“益加严厉以待敌”,如此才能确保取得最终胜利。

有备则无患。“备者,国之重也。”“不备不虞,不可以师。”防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历来是兵家极其重视的战略大事,不防备意外,没有准备计划,就不可出兵,“备”是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的第一要义。所谓“备”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情报信息的搜集和敌进攻的可能性予以预测准备,不存侥幸心理;二是对应急情况的处置要从“不败”的实战需求出发,戒备与实战必须能够随时转化,真正符合实战需求的战备才有意义,否则“备”就等于不备。王翦伐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是做好了3个方面工作。一是兵力准备充足。王翦领兵伐楚的条件是必须有60万兵力,其中40万以上兵力与楚军正面对峙,另留部分兵力作为机动,以防楚军截断粮道。二是预防工作做足。在领军出征前,王翦多次上书秦王索要田宅作为奖赏,其目的也是为了打消秦王顾虑,防止君臣失信。三是军心士气蓄足。王翦深知楚国封君制的弱点,粮草由各领主负担,无力承担消耗战,故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避免与楚军交战。需强调的是,王翦并非消极避战,而是把关心抚慰士卒生活同加强军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养精蓄锐,为其后取得对楚作战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正如《左传》所言“有备不败”。

常备则不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率领江东子弟打了不少胜仗,但他“恃己胜而放佚”,终自刎于乌江。朱元璋在占领南京,获得根据地后,“佚而犹劳”,采纳谋士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蓄积力量,最终统一全国,建立明朝。这一正一反两个案例启示我们,胜而不佚、备而不懈,方可稳固胜利。《易经》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对军队而言,宁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无备,且军队不仅须“有备”,以防慌乱、避免祸患,更须“常备”,一以贯之、以免松懈。因为思想上的“马放南山”比现实中的“刀枪入库”更可怕。必须时刻把可能的变故考虑周全,从战争的全局到局部,从战前筹划到战争过程,根据预想预测和形势变化预有准备,早作戒备,从而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信息化战场上,首战即决战的特点,容不得须臾懈怠,应时刻牢记松懈之日即危险之日,打盹之时即覆灭之时,唯有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真正做到未雨绸缪、知危图安,才能确保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