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粟裕将军要求“每战必有总结”,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训,每打一仗,他总要开一次会,进行认真细致地反思。1940年黄桥战役,新四军以少胜多,伤亡900余人歼敌1.1万人。战役胜利后,其他人都在高兴庆祝,时任战役指挥员的粟裕却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坐在煤油灯下认真复盘,总结出8条经验、12条不足。
毛泽东在和程思远的一次会谈中,曾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战争年代,无论是胜是败,每战必有总结,几乎成了人民军队的一种习惯。每当一场战役或战斗结束,相关部门都会撰写战斗要报、战斗简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办法。解放军档案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中,从1932年红3军团第3师《攻赣战役的检讨》开始,仅标题中带有“检讨”字样的档案就多达2200多件,如果加上各类详报、总结、报告,包含“检讨”内容的档案更是不计其数,涵盖了政治、军事、后勤工作等诸多方面。
及时总结、深化认识,才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倘若不注重总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成功了不知道胜在何处,失败了不明白败为何因,就会陷入盲目状态,使战斗力水平难以快速提高。不重视总结,干什么事都从零开始,不仅会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和代价,还降低了工作效率。
和平时期,练兵备战是学习战争、提高战斗力的最有效途径。然而,部分官兵虽注重练兵场上的表现,却不太注重硝烟过后的回顾和反思,究竟赢在哪里,输在何处?对策几何,下步如何?有的虽然做了总结,却没有沉下心来深究析微。让每一仗都不白打,应当是我们秉持的正确态度。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厘清思路,才能让平时军事训练的经验教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不竭动力。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向国会提交了1200多页的总结报告。如今,那场战争已结束了20多年,美军内部对它的研究却一直都在持续进行,即便是一个战斗细节都要反复咀嚼。克劳塞维茨撰写《战争论》时,先后系统研究了1566年至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次战争,梳理总结出至今不衰的经典理论。
总结经验教训,要贯穿军事训练全过程。一个训练课目结束、一个训练阶段收官、一次比武考核完毕、一次演训任务完成,都应该回头看一看,同战斗力标准对对表,把成绩问题都拿出来摆一摆。凡是与战斗力标准不符的做法,该停的停,该砍的砍;对真正能够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积极因素和有益做法,要发扬推广,推动练兵备战严起来、实起来。如此,才能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再走弯路,在经验教训指导下不断取得进步。
总结经验教训,要实在管用,破解难题。经验教训是在纷繁芜杂的乱象中摸索总结出的最纯粹、最直接、最简单实用的道理。今天练兵场上发现的弱点,可能就是明天战场上碰到的难点,要防止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日常训练有益。
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要善于总结新体制下的新经验。新体制新形势下,部队编成结构发生变化,使命任务不断拓展,蕴含着诸多新思维、新标准、新方式。指挥机构如何高效指挥?作战力量怎么联?战法如何创新?……回答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剖析遇到的矛盾困难,探索特点规律,把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找出来,研究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只有在不断总结反思中积蓄胜战之法,才能真正成为明天战场的明白人,牢牢把握未来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