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何建业,原辽宁省朝阳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被朝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以来,一直任朝阳市龙城区联合镇哈达村工作队队长和9个帮扶村的扶贫联络员。2019年自主择业后,被军分区返聘,继续负责扶贫工作。
背景介绍:哈达村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全村共有541户1751人,村耕地面积4653亩,无集体经济项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148人,2017年11月全村脱贫摘帽,2019年9月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6年初,我被军分区派驻哈达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至今,我还记得刚到村里时的冷遇:男人们三五成群,指指点点;妇女们双手抱在胸前,斜着眼打量,窃窃私语。“什么扶贫干部,就是来整虚活儿的!”
似乎和乡亲们隔着一堵隐形的墙壁,调研工作也很难开展。“叔叔、婶子啊,我是工作队成员,我刚来,啥也不懂,您可多教教我呐。”想着尽快和村民打成一片,我见门就进,用了半个月时间进村入户唠家常讲政策,田间地头聊生产问需求。然而,村民们的态度没啥改观,说话还是爱答不理。也不知为啥,他们把我和“转业”干部、“走读”干部画上了等号。“要想让村民信服,还得靠实干。”我暗下决心。
那段时间,白天在村里摸情况,晚上灯下汇总信息,我还多次与哈达村村委会人员座谈,了解掌握当前急需解决的帮扶事项,逐一认真调查,并制订了长期的精准扶贫计划。
将村里的需求列出清单,我开始积极四处争取资金:协调军分区投入24万元修缮了哈达村主路2.3公里;协调市交通局等部门投入资金90万元,修建村路6.6公里,并架起了一座长8米、宽6米的桥梁……
路通了,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开始主动和我微笑打招呼。而我想的更多是如何尽快帮助村民快速脱贫致富。哈达村是蒙古族聚集特色村,因老、因病、因残致贫的共59户,占贫困户的96.7%。村民一直有小规模肉牛养殖传统,却没有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产业。
在外出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里的支持。于是,我和村两委成员一道,规划了集养殖、交易、屠宰“产供销”一体的产业模式。
第一年,村里80头牛,每头牛平均卖出了2.4万元钱,获得了大丰收。牛卖出去了,我从村民口中的“那个谁”变成了“老何”。谁家包饺子擀面条啥的,都不忘给我送点过来。
2018年,“军达养牛专业合作社”落户哈达村,村委会和贫困户按入股资金比例年末分红,军分区以贫困户名义入股40万元,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管理协议,并为每头牛缴纳商业保险。规模越来越大,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哈达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的军旅生涯却渐渐接近尾声。2019年3月,我选择了自主择业。但是,我的心头放不下哈达村的村民。刚脱贫的村民会不会返贫?养牛产业会不会半路熄火?于是,我向领导请缨:即便脱下军装,扶贫工作也不能断线。
回到岗位上,我带领村民继续发展养牛产业。2019年9月,合作社的牛舍总面积达到5亩,存栏76头牛,每年村分红8.4万元,64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1000元以上,实现全部脱贫。
如今,哈达村的脱贫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我的心里又勾画了一个新的蓝图:未来,村里可以发展电商经济,将养牛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人知道……
(李富强、本报记者乔振友整理)